宋代建盏“器型篇”:束口、撇口、敞口、敛口

宋代建盏“器型篇”:束口、撇口、敞口、敛口

建盏始于五代,在两宋盛极一时,宋徽宗时达到鼎峰。

关于建盏的鉴赏,长久以来,人们关注较多的是变幻莫测的釉色,对器型的关注则相对较少。其实,对瓷器而言,器型是骨,釉色是魂,只有当器型与釉色浑然一体时,方为佳品。

建盏造型的共同点是:碗口大,圈足小,状似漏斗。

根据口沿、腹部和底足的变化,建盏主要分为敛口、束口、撇口、敞口四大器型。

茶叶图片

宋代上流社会流行斗茶,市井茶肆流行分茶,为适用这两种饮茶方式,应运而生出不同形态的茶盏。准确讲,用于斗茶的只有束口盏,撇口、敞口、敛口皆用于分茶。

束口盏

建盏中,出土和传世数量最多最常见的是束口盏,它是建盏最经典的器型。

建盏“因茶而生”,为“斗茶”而制,束口盏盏内底部较宽,内部空间较大,利于茶筅搅动茶汤。两宋300余年,束口盏一路绝尘,无与匹敌。

茶叶图片

束口盏有两种形制:深腹和浅腹。

茶叶图片

束口盏之所以有此名,是因盏口沿下有约1cm向内收束的凹槽,也称“ 注水线 ”。

茶叶图片

束口盏“注水线”的设计,是为了在“斗茶”中注水和击拂时,防止茶汤向外飞溅。

束口盏上平下陡,腹部为弧形,向内逐渐缩小成平底,点茶过程中,茶汤表面有足够空间与空气接触,利于点出上品好茶。

盏胎自上而下逐渐加厚(腰部会略薄),使用过程中不易倾倒。

茶叶图片
撇口盏
茶叶图片

撇口盏,口沿外撇,有母盏和分盏。母盏是调膏冲注的大碗,分盏是用来饮茶的小盏,两者配套使用。

茶叶图片

撇口盏表面积外露很大,保温效果较差。但因撇口弧度比较缓和,不甚陡峭,所以挂釉和晶体析出非常均匀,烧制难度相对较小。

茶叶图片
敞口盏

敞口盏,口沿外敞,腹壁斜直或者有非常小微的弧度,基本都是接近直线,因盏的造型很像斗笠,所以也叫“斗笠盏”。

茶叶图片

与撇口盏器型的不同就是口沿敞开而不外撇,功用基本相同,敞口盏容量更小,但是斑纹展示性好,所以常做口径8厘米左右的小器型用于饮茶。

茶叶图片
敛口盏
茶叶图片

“敛”即收敛之意,敛口盏口沿向内收敛,因造型丰满有质感,在饮茶小盏中烧制数量比较多,器型变化也最丰富,高矮胖瘦,口沿内收的程度都有所不同。

茶叶图片

此外,大型敛口盏有种形制称“钵”,专为僧侣饮茶之用,也作为供奉之佛器,出土数量较少。

茶叶图片
不同之处

这四类茶盏中,有些器型容易混淆,但只要细细观察,便会发现差别之处:撇口与束口最明显的区别就是在口沿,撇口是直接向外撇,而束口则是口沿下方有条凹槽,然后往上仰折。

茶叶图片

撇口与敞口有两点区别:1、是撇口盏口沿外撇,敞口则是直线;2、是撇口盏腹壁一般微弧,而敞口还是一条直线。

茶叶图片

茶盏,因器型不同,蕴含的态度品性也各有差异:

束口盏,有放有收,是一种平衡,一种君子之风,也是中庸之道;

撇口盏,是一种豪放,不拘小节,尽显豪情逸致;

敞口盏,随从天性,有斗笠之态,拙朴又精致;

敛口盏,含蓄内敛,虚怀若谷,是一种“收”的态度。

茶叶图片

如果说釉色是建盏的灵魂,那么器型就是建盏的骨骼。

以骨为本,打好基础,才能尽可能呈现出一件完整的作品,一个完美的茶盏。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