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柴烧的概念
什么是柴烧
凡是利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制品,都可称之为柴烧,作品可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如我们宋朝建盏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备前烧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烧窑难度相当高。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於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
土
建盏柴烧专用之建阳本地特有的富含铁元素红粘土,经建盏艺术家自行调配,考量的是本地红粘土耐热温度、收缩的比率、变形的比率、柴窑属性、薪柴总类等;追求的是让土能产生一种温润、敦厚、沉稳内敛的柴烧之美。
柴
一般柴烧木材需静置约三至六个月以上(忌太潮湿),以利燃烧,其种类有樟、龙眼、荔枝、莲雾及废弃木材等。而建阳建盏烧制采用的必须的当地富含油脂性的松木,利用松木的油脂性特点,能够满足建盏柴烧的1380℃温度要求,同时满足建盏烧制的还原夺氧气氛,使烧制出的建盏温润如玉。
窑
仅以燃烧木材提供热能,建盏烧制采用的是传统龙窑,依山而建,利用山坡的坡度修建,因长度和外观神似龙型而取名龙窑。龙窑内一般烧窑需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总类、天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正不断地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
龙窑展示
TESEZHANSHI
灰
柴窑烧陶时,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随著热气流飘散。当温度高达1200℃以上时木灰开始溶融,木灰中的铁则使陶坯中的铁形成釉,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这种方式形成的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建盏柴烧则是上釉烧,使用匣钵体罩住建盏坯体本身,一钵一器。隔开火焰的直接舔舐和灰烬的干扰,利用胎土和釉水内自然的铁元素变换出奇妙的析晶效果。
中国的建窑建盏已经有近千年,历代的传承与发展也使人们对建盏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方法,木材是烧窑最主要的燃料,烧制建盏时罩住坯体,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
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这正是建盏艺术家们为它痴迷并投入身心去努力追求的原因所在。传统重的是技术,而当代更加倾向于观念的重视,对人性自由的追求。当代建盏艺术创作者们此时关注的不是集中在明确的造型和装饰的设计上,而更多在于窑炉烧制时候的气氛、建盏的品类以及作为燃料的木柴品种、烧成的时间、温度的控制等对一件作品最终形态的影响,作品的细节因此呈现了较多偶然性的特征,作品的品格也因为这些偶然性的细节而被呈现。
柴烧的建盏作品与一般窑的差别在於灰烬和火焰直接窜入窑内,其色泽温暖,层次丰富,质地粗犷有力,与一般华丽光亮的釉面不同;不重复且难预期烧窑的成果。传统龙窑,烧成的作品有受火面与背火面的阴阳变化与火焰痕迹。它散发一种质朴,浑厚,古拙的美感,是建盏艺术家为它着迷尽心追求的原因。
柴烧来就具有很高的机动性质,只要大原则掌握住,其他的呈现就视为随机性的效果,柴烧建盏的特质本来就不那样精准,在预期效果外,出现某些意外的精彩效果。这也是柴烧迷人的部分。出窑前任何人都没把握,总是有出乎意外的收获。
柴烧,不仅是燃烧薪柴,更是人与窑的对话、火与土的共舞,运用最原始自然的方式结合而成美丽作品。作品表面可以感觉火焰流窜在坯体上所烙下的吻痕和木柴燃烧后的灰烬产生的落灰釉,整体呈现的是,粗犷自然的质感、朴拙敦厚的色泽、深沉内敛的古雅,带给建盏创作者更多的惊喜和艺术享受,这也是电窑或瓦斯窑所不能及的。柴烧作品,创作者的执着精神甚于技巧的琢磨,因为技巧早已被溶解在人与土、窑与柴、火与自然等共鸣的大地交响曲中,浴火重生为生气盎然的茶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