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盏“釉色篇”:盏中宇宙 · 惊艳时光
建盏是福建建窑烧制的一种黑釉瓷器,在宋代风靡一时,茶界将之奉为“瓷坛明珠”。
若单就器型而言,建盏只是一只普通小茶碗,并无惊为天人的造型设计。
那么建盏“瓷坛明珠”的美誉究竟从何而来?
乍一看平平无奇、质朴无华的小盏,为何盛誉不衰?
若要知晓建盏之用,须得明晰斗茶之理。建盏是一只为斗茶而生的茶器。
我国北宋时期,斗茶成为一件风靡社会的娱乐活动,上至皇家贵族、下至平头百姓,都深深沉醉于斗茶活动中。
若要领略建盏之美,须得体味斗茶之趣。建盏瓷器采用黑色釉面,能清晰地呈现出白色茶沫聚合离散的过程,黑与白、深与浅之间交相呼应,是斗茶的不二之选。蔡襄在《茶录》一书中提到:“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最为要用。出他处者火薄或紫色,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之不用。”
千百年来,凡爱茶人,皆爱建盏,都缘于盏内如似幻灭、变化万千的斑点纹路。茶汤入盏,盏内波纹变幻随光而动、隐隐绰绰、引人遐想……建盏的永恒之美,美得动人心魂。
建窑黑釉属于古代结晶釉的范畴,含铁量较高。在高温熔烧过程中,由于窑内火候的高低和气氛的变化,使釉面产生奇特的花纹。
建盏的主流名贵釉色可分为三个大类:兔毫、鹧鸪斑(油滴)、曜变。
不同的釉色从形态而言,类线的称为兔毫(可长可短,可粗可细),类点、卵状的称为鹧鸪斑/油滴(可大可小)。
曜变的定义,则包含形态、色彩,是点(不是实心斑点,而是空心,且呈组分布)、线(带彩色)、面(带彩色)的结合。如果仅有形态符合,而无色彩,不能称之为曜变。
兔毫——建盏中的瑰宝
兔毫——建盏中的瑰宝兔毫盏,釉面绀黑如漆、沉稳而莹润,盏内平行排列着带有金属光泽的丝状条纹,形似兔子的毫毛,又似霏霏细雨,自然垂流。只凭借其天然本质的美,就产生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兔毫盏是斗茶文人的酷爱之宝,范仲淹在《斗茶歌》中说:
鼎磨云外首山铜,瓶携江上中泠水。
黄金碾畔绿尘飞,紫玉瓯心雪涛起。
绿色茶沫放入紫玉瓯中冲泡,白色茶泡如雪花般涌起,甚是好看。诗中所提的“紫玉瓯”就是兔毫建盏。
兔毫盏中的极品当属银兔毫,它闪耀着金属质感,在光线流转中银光闪闪。茶汤一入,倩影纷至沓来,犹如镜中佳人,令人难以忘怀。
鹧鸪——建盏中的诗情
鹧鸪盏,因其盏内呈现出鹧鸪羽色斑点而得名,斑纹或金、或银、或彩,变化万千美不胜收。色泽、明暗、层次不同的鹧鸪斑仿佛能穿越时空,将我们带回到千年之前,在灼灼不熄的窑火中,观建盏影影绰绰,幻化出独一无二的纹路、色泽。
陶谷在《清异录》中记载道:“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僧惠洪诗中写着:“点茶三味须饶汝,鹧鸪斑中吸春露。”
鹧鸪盏曾为无数文人雅士带来了美的体验,是北宋后期至南宋时广受欢迎的茶具。
油滴,是指在乌黑的底釉上散布着无数具有金黄色或银灰色金属光泽的小斑点,这种斑点多为圆形,大小不一,大者直径一般为三、四毫米,最大者达一厘米;小者仅一毫米,形如沸腾的油滴散落而成,使人眼花缭乱。
成书于日本应永年间(公元1394- 1427年)的《禅林小歌》中载:胡兹盘以建盏居多,有油滴、曜变、天目。
曜变——建盏中的宇宙
若论千年难遇的茶器,当数建盏中的曜变盏。曜变盏也称为“异毫盏”或“毫变盏”。除却工匠们高超的技艺,曜变盏成器全靠运数,可遇而不可求,是建窑极致气氛下产生的神品。
曜变盏内的斑纹与普通建盏斑点不同,具有光晕、斑核,在盏内形成错落有致的斑群,宛若群星。
一花一世界,一盏一宇宙。
曜变盏最令人惊叹之处在于遇光线而色彩变幻,在特殊的角度和光线下,看似普通的斑纹顿时大放异彩,恰如万籁俱寂的天地间,唯有星辰闪烁,散发着唯美神秘的光芒。
陈显求教授曾得见宝器真容,他在《扶桑鉴宝记》中记录:“开始时并未引起我的特别注意,然而数分钟后,阳光突然耀眼地从太空射来,正好使廊上洒满了灿烂的金光。知客僧匍伏在垫上,双手不离地持碗绕其轴线缓慢地作360度不断旋转,碗内的釉面上放射出道道霞光……
最令人惊叹不已的是,整个宝物的黑色釉层内放射出紫蓝色的霞光,随着不断转动满室宝光浮动,正应‘紫气东来’之兆,冥冥间如有神在。”
曜变盏以其惊为天人的表现成为茶器史上的绝唱,为爱茶人创造了绝无仅有的艺术体验,也一举奠定了建盏在茶器史中的地位。
建盏在其质朴的外表下蕴含精彩纷呈的世外天地,斟茶入盏,茶雾氤氲,如真似幻,将我们带回宋人雅致真纯的文化意境中,感受中国历史上文化盛世的珍贵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