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建盏“款识篇”:贡品、年号、姓氏、数字
宋代的建盏,不仅釉色丰富多彩,款识也多种多样。
陶瓷器的款识,是指在烧造过程中以刻、划、印、写等方式留在器物身上的文字或符号,亦称铭文。
可在盖、壁等任意位置,在底部的称为底款。
宋代建盏,可以说是中国历代各类窑系中款识较为丰富的窑系。据现存的建盏来看,共发现五百多种款识。具体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类:
壹 贡品款
建盏所有的款识中,贡品款价值高于其余款识,罕见款价值高于常见款识。宋代时期的贡品款,都是帝王御用的建盏。现存的贡品款有镌刻的“供御”款,以及模印的“進琖”款。“供御”即供予御用之物;“進琖”即进盏,进上之盏是也。“供御”款建盏是比较保值的建盏。
建窑并非官窑,能有机会给朝廷烧制贡品,只因它所产黑釉茶盏闻名天下,因此“民窑官用”,“有命则贡,无命则止”。
宋徽宗所著《大观茶录》中曾载:“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在他看来,茶盏要青黑色的,犹如兔毛一样的才是上品。
建窑烧制供御款建盏的鼎盛期,主要在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到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年间。
《宣和遗事》记载:“(徽宗政和二年)夏四月,燕召蔡京入内赐宴……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说明徽宗时期,建窑兔毫盏已进贡宫廷。
除「供御」款与「進琖」款之外,还发现「御」、「聖(圣)」等款。这几类底款均被收藏界认为是宫廷定制的标记,毕竟在皇权至上的古代,「御」、「聖」这类字眼,非常人敢用。
贰 年号款
年号款建盏,目前为止发现的有“雍熙”(公元984~987年,宋太宗年号),“至道”(公元995~997年,宋太宗年号),“大中祥符四年”(公元1011年,宋真宗年号)等字样。
另外,故宫博物院藏有一只“大宋明道”(公元1032~1033年,宋仁宗年号)款建盏。
年号款存世极少,每种年号款只有一件。作为手刻款,刻字风格比建盏其他手刻款更加拘谨规整。而且这几个款识标明的年代都在建窑产贡品瓷的鼎盛时期,大约北宋政和二年(公元1112年)到南宋乾道六年(公元1170年)之间 。
叁 姓氏款
宋代建窑采用龙窑柴烧,一窑可装烧非常多只盏。
建窑遗址中,有一座窑址长达135.6米,创下全国已知龙窑最长纪录,整窑可烧十万件盏。可见当时龙窑烧盏规模之大。
如此大规模的烧制,一家工匠不太容易负担得起,很可能是多家合烧。几家的盏坯合在一窑里烧,因此窑工们手刻底款,用以区分。姓氏款也较为常见,如王、杨、詹、叶、金、池等。
底款所刻,一般为工匠个人或家族标记,除用以装烧标记外,可能还有扬名之功效。
肆 数字款
数字款也是建盏中较为常见的一款,分为纯数字款和带数字款,均为手刻款。一般认为是窑工为计数所刻,也有人认为是试窑时所刻。
数字款:从一到十都有出土,十以上还有十三、廿(二十)、廿一(二十一)、卅(三十)、卅一(三十一)、四一等数字。
带数字款:有“二合”“三合”等。数字款均为手刻款,一般认为是部分窑工为计数所刻,也有观点认为是试窑时所刻。
姓氏款、数字款的建盏,因较为常见,所以没有贡品款和年号款那么珍贵。当然,决定建盏价值的因素不止款识,还有釉色、器型、胎体、圈足、年代等。
伍 其它款
其他文字款有发现新窑、监匠、官、珎(珍)、寳(宝)、正、茶、吉、上、大、中、皿等字样,其中多数款识都比较稀少。“新窑”款目前只发现模印的。
一般认为“监匠”“官”或为官府监造之意,可能是建窑“民窑官用”“官搭民烧”的表现。“大”“中”可能用于标明建盏的大小。“上”字款产品圈足和釉色都比较出众,可能是“上品”的意思,也可能只是个人的记号。
而“新窑”款虽然从字面上看就是新建的窑口之意,但具体用途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新窑”款之所以用模印,是因为当时新建窑口烧制的新品需要择优进贡给皇帝;而另一观点认为“新窑”的修足,不够规整,釉色也不够上乘,可能只是新开窑口所烧第一批产品的标记。
“珎(珍)”“寳(宝)”二款也非常罕见。从图上来看,这两种款识刻字风格均工整有章法,圈足较规整,上釉也肥厚。因其美观而罕见,价值也很高。
人们常为建窑千变万化的釉色所倾倒,对“其貌不扬”的款识却一直忽视。但实际上,建盏的款识不仅多样,也是文物鉴定的重要依据,是研究人文历史的参考资料。
款识,既代表着建盏的内涵,也反映着建盏的个性,虽非一眼夺目,却可耐心细品,蕴藉隽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