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审美如何在宋代达到最高境界?黑色瓷器到底有多受欢迎?
中国瓷器满目琳琅,其窑口林林,釉色品种更是百花齐放。虽说黑釉瓷器是中国古代瓷器常见的釉色瓷,但宋以前却一直处于默默无闻之态。
无论是在唐代被“南青北白”削弱地位的黑瓷,还是宋代独树一帜的黑瓷,这些釉面漆黑油亮或斑纹奇特的黑瓷真的有人喜欢吗?
什么是黑瓷?
黑瓷是黑釉瓷器的简称,黑釉瓷器通常是一种釉面呈黑色或黑褐色的瓷器,以富含氧化铁、少量或微量锰、钴、铜、铬等氧化剂为成色剂的釉料,在约1300℃的氧化焰中烧成。
早在东汉时期,黑釉瓷便出现在人们视野中。黑釉瓷器发迹于东汉,成熟于东晋,发展于隋唐,繁荣于宋金。从时间上,自创烧以来从未间断;从空间上,遍布全国南北。
黑瓷因与青瓷并行发展,在历史很长的时间里始终未进入瓷器主流,仅依附于青瓷发展。
唐代时期,黑釉瓷器初具规模,多以民间日用瓷为主、质朴价廉、被人忽视,虽黑瓷技术有进步,但是其黑釉仍多为酱黑色釉
宋元时期,饮茶、斗茶之风直接带动了黑釉瓷的发展与繁荣。
除朴素无装饰的黑釉瓷器外,以建窑、吉州窑为代表的黑釉瓷荣登历史舞台,该时期的黑釉瓷窑口占据全国的三分之一,可见其受欢迎程度之高。
当中建窑建盏更是黑釉瓷巅峰发展的代表,因其胎漆黑如铁(建盏铁胎中Fe₂O₃含量范围约在7%~10%,远高于同时期其他窑口瓷器,故有“铁胎”之称)。
建盏底釉乌黑光亮,独特釉色远名于其他窑口,可谓“宋器尤物”;上至皇亲贵胄,下至文人布衣,都青睐之。
《大宋宣和遗事》载:“(宋徽宗)召蔡京入内赐宴……又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
从文献记载可推至少在徽宗时期(北宋1110-1126年),建窑兔毫盏已与北苑贡茶一同入贡宫廷,而建盏已出现在宫宴上。
宋徽宗皇帝更是因研究斗茶成就《大观茶论》,对于斗茶与建盏的关系分说得十分到位,对于建盏更是给出极高的品评。
“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
在宋代,兔毫盏更是被视为点茶神器,并永久入册宋代茶具专著《茶具图赞》,为更多人所认知。
宋代名臣、文人墨客或名僧对于对于建盏的赞赏亦高,如蔡襄所著《茶录》言:“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
南宋·陆游(1125~1210年)《试茶》:“绿地毫瓯雪花乳,不妨也道入闽来。”北宋·苏轼(1037~1101年)《送南屏谦师》:“道人晓出南屏山,来试点茶三昧手。忽惊午盏兔毫斑,打作春瓮鹅儿酒。”
北宋·黄庭坚(1045~1105年)《西江月·茶》:“兔褐金丝宝碗,松风蟹眼新汤。”
可以说,黑瓷-建盏成为人人颂之的茶器,在我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等地更是在已有烧制黑釉瓷的经验基础上兴起了“仿建盏”热潮。
建盏釉水流动性极强,易粘底,故施半釉,即露胎。
各大窑口模仿建盏特有“露胎”造型,施釉止于止釉线。
当中磁州窑、怀仁窑的油滴碗属于华北油滴,与建窑油滴的形成机理不同,建盏的油滴是浮萍机理,而华北油滴属于气泡机理,有釉就会有气泡。
因此,单从外观上看,可清晰看出华北油滴分布均匀,且布满整个釉面,而建窑油滴盏的油滴则是随机分布、疏密不同。
侈口,弧壁,深腹,矮而小圈足。施黑褐色釉至近足处,釉面较亮,在釉层表面散布着银灰色 油滴再如遇林亭窑、茶洋窑的茶盏,亦是仿建盏的“露胎”造型。
总而言之,因茶而生、因斗茶闻名的黑瓷建盏,其器型、釉色迎合了斗茶实际需求、审美需求,而其他各窑口在茶器上的造诣,多少都以建盏为一定的参考蓝本。
只不过基于各地方原始材料不同、民俗生活习惯不一,同为黑瓷,最终的表现形式各尽其美。
黑色瓷器最高境界:黑得百花齐放?
繁盛时期的黑釉瓷器遍布大江南北,黑得百花齐放。这些精致的黒釉瓷器如何实现“百花齐放”?
宋元繁盛时期的黑釉瓷器不仅黑得精致,釉面装饰更是多姿多彩。
不仅有天然窑变釉(油滴、兔毫纹、玳瑁、虎皮斑)、还有剪纸贴花、木叶纹等南方装饰工艺,也有大量运用黑釉剔花、铁锈花、白幅轮、黑釉凸线等北方装饰传统。
南方釉色
建窑,是我国在宋代唯一一个以烧制茶盏单一品类出名的窑口;所生产的盏风靡宋代。当中油滴、兔毫、曜变等窑变釉色是建窑建盏的独特釉色,是铁系析晶窑变原理,不同的铁含量、不同的的釉色配方形成了万千多变、可遇不可求的建盏釉色。
▲日本藏三只国宝曜变建盏与杭州出土曜变残件
据公开资料,截止目前名贵釉色曜变建盏整器,全世界仅有3只半(仅有半只在中国);
而油滴、兔毫釉色的建窑传世整器亦是珍稀。
与建窑相距60公里的遇林亭窑,其装饰釉色与建盏大为不同,以黑釉金彩闻名,在宋代非常流行。
遇林亭窑是所有建窑系窑口中唯一烧制金银彩绘盏的窑口,也是目前我国宋代窑址出土黑釉金银彩茶盏最多的一个窑场。
其作品素材主要是诗词歌赋、武夷山的风景、道教思想等。
遇林亭窑金银彩产品流传较广,宋时已远销广东、安徽等地及日本等国,国内除福建外,广东收藏较多。
玳瑁、虎皮斑、剪纸贴花、木叶纹的装饰釉色是江西吉州窑代表釉色,具强烈的民俗特色。
北方釉色
黑瓷率先在南方发展,北方黑釉瓷器是在仿建盏热潮中发展的。但元代以后, 由于饮茶习惯和统治者审美风格的改变,至元末明初, 黑釉瓷的烧造逐渐衰落。
由于北方取材容易,制作简单,成本低廉, 反而在民用瓷中占据着一定地位,而其装饰艺术依旧五花八门。
1983年山西省柳林县薛村出土,腹部绘有三朵铁锈色卷叶花,具特色的山西黑瓷装饰铁锈花是一种以铁元素为着色剂的瓷器装饰品种之一,能够在釉层里呈现灿烂的褐色花纹,为北方山西黑釉瓷宋、元、金时期的特有品种,如磁州窑黑瓷。
清寂园叟《陶雅》载:“紫黑色釉,满现星点,灿烂发亮,其光如铁”。
黑釉剔花,也称“黑白剔花”,是宋代民窑著名的装饰技法之一。
宋代南北窑口都有这种装饰,北方更为集中,如大同窑、怀仁窑、浑源窑、乡宁窑等。
1993年山西省怀仁县鹅毛口村怀仁窑址出土,全身有拉坯时形成的较深的螺旋纹黑釉凸线纹,宋、金时期北方黑釉瓷器常见的纹饰,布局可分为单线和复线,使单调的釉面呈现变化。其窑口所烧黑釉凸线纹瓷器,造型规整,线纹清晰,一般在罐的双系下方,饰有斜十字纹,颇为独特。
宋代的很多瓷器装饰造诣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各窑口作品纷呈灵现,再如白幅轮瓷器亦是宋代瓷器在美学层面上的拓荒之作。
白幅轮,口沿施白釉呈现一条白边,黑、白色彩对比鲜明。该类型的瓷器生产数量很少,流传的精品更加凤毛麟角,尤为难得。
宋时,淄博窑、山西窑、河南窑、当阳峪窑、吉州窑等地都有烧造,但其中制作最精的,属河南修武。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黑,火所熏之色也。”中华民族对黑色一直有着崇尚的情愫,无论是生活器具、还是文玩墨宝、或是朝堂冕服,诸多方面都表达黑色之美。从上可知,宋代对于黑色的审美达到了至高境界,色黑如漆,又绚丽多彩,奥秘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