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火了之后市场愈发复杂,如何快速入手鉴别真伪?
建盏成为国非遗和地理保护标志之后,埋土里几百年的旧招牌一跃成为金字招牌,浑水摸鱼的也多了,网络上一搜,写作建盏却和建盏只有“黑色”这一个共同点的很多。
想要快速分辨,可以从釉色、胎质上着手。本文介绍如何从铁胎入手初步鉴别建盏。
建盏数十年“逆袭”之路,艰辛只有行内懂
建盏曾在宋代盛极一时,成为上到皇室贵族下至市井细民皆钟爱的茶器;元、明时因饮茶习俗变迁遭遇断代,数百年后建盏烧制技艺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得以恢复。
虽然80年代就已经成功恢复宋代建盏技艺,但当时大众对建盏认知度很低,最早研究建盏的师傅都是在用爱发电。
经过几代人苦心耕耘数十年,建盏重获主流承认,并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得到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信息获取成本降低,渠道增多,大众审美朝多元化发展,建盏浑然天成的简素幽玄之美逐渐重获国人青睐;
再加上宋代建盏在国际拍卖中身价飙升至宋瓷拍卖前五,也逐渐吸引不少茶圈、收藏界人士关注。
近年来宋代背景的历史剧也开始注重还原宋代的点茶习俗,更为建盏的国民度加了一把火。
如今建盏行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客人也越来越多。但建盏的胎釉工艺比较特别,刚入门容易混淆。
加之在电商平台搜建盏的结果,很多是拿建盏这个热词引流,实际商品货不对板的。很多来找我们询问的朋友刚开始就买错了。
建盏的地理标志标准已经实施,具体说起来较为复杂。概括来讲要符合铁胎与自然形成铁系分相-析晶釉两个基本条件。本文主要介绍铁胎对建盏的意义和如何辨别。
为什么铁胎对建盏至关重要
铁胎,使建盏具备优良性能建盏在宋代成为风靡全国的茶器,除“茶色白,宜黑盏”的缘故外(蔡襄《茶录》),还因为铁胎良好的保温性能,即《茶录》中所言:“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宋代点茶需提前烤热茶盏,称为“熁(xié )盏”,炙烤过的茶盏要有一定厚度才能持续保温,咬盏持久;若胎太薄,则容易散热,即使烤过也无济于事。
《茶录》中还说,(盏)冷则“茶不浮”,说明“冷盏”是点茶中的忌讳,会导致无法顺利形成茶沫,亦不利于饮用。因此蔡襄特别强调,建安所造兔毫盏“绀黑”、“微厚”,不仅釉色反衬茶汤、保温性能还好,是点茶之上选。
铁胎也参与建盏斑纹的形成
那么现代建盏主要用途不是点茶,是否可以放弃铁胎呢?答案是不行。因为铁胎不仅有保温的作用,还是建盏烧制技艺的关键。
铁胎顾名思义就是胎土里含铁量高。建盏坯胎原料来自于水吉窑址附近的红棕色黏土,Fe₂O₃(氧化铁)含量范围约在7%~10%,远高于同时期其他窑口瓷器。
本来含铁高对烧瓷不是好事,会导致可塑性不佳、收缩率偏大、耐火度降低等问题,在1300℃以上的还原焰中,极易产生变形、气泡等缺陷,大大提高瑕疵率。
但建窑工匠宁可瑕疵率高,也要坚持铁胎,就是因为兔毫、油滴、曜变等建盏的名贵釉色离不开铁胎。
铁胎可以快速鉴别吗?
目前较为常用的铁胎鉴别方法有三种,即“看颜色”、“掂重量”、“用铁吸”。
1、看颜色
建盏工艺是施半釉,因此可以直接观察到露胎处的颜色。
铁胎的颜色,比同期其他窑口的黒釉盏胎色深,色调主要是铁灰色(类似瓦片),偶尔也有偏棕色,像砖块一样的。白净得跟纸一样肯定不是铁胎了。
部分建盏露胎呈红褐色的原因是,后期气氛偏氧化。老盏可能是因为土沁。
宋代一些其他地区的窑口烧制黑釉茶盏,胎土不够黑还会加化妆土涂黑,所以表面颜色深的也不一定就是铁胎。但如果非常白至少可以排除。
2、掂重量
铁胎密度比高岭土胎大,加上铁胎可塑性有限,容易变形,不可能做得薄如纸,所以建盏普遍是比其他瓷器重的。也有盏友就是喜欢这种压手感。
重量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不过网购一般是没办法直接掂重量的。
3、用磁铁吸
还有一种方法是用磁铁吸,确实很多盏都是能吸的。
不过也有一些盏吸不住,磁铁吸不住的就不是铁胎吗,倒也未必,一些宋代残片也吸不起来。常温常态下有磁性的铁氧化物只有四氧化三铁。
铁的氧化物中,有的具有磁性,有的不具磁性。而建盏铁胎中含量很高的氧化铁就分好几种,所以有时因带磁性的铁氧化物少一些,不带磁性的铁氧化物多一些,就会导致不能被磁铁吸住。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能被磁铁吸得牢的建盏铁胎,就比吸得不牢的含铁量更高。因为即使胎体中铁的氧化物多,并不代表有磁性的铁氧化物也多。
多数建盏确实可以被小片磁铁吸住;有少部分不能被吸住,或者吸不牢,但不代表就不是铁胎;而且吸附的牢固程度也不能体现胎体原料含铁量的高低。
综上,几个判断铁胎的方式都算实用快捷,但也不是绝对,需要综合判断。如果多看一些经典建盏的釉色配合观察,会更容易上手,后续再行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