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釉面的形成原理
建盏釉色的真正魅力在于虽属黑色而又比纯黑典雅,在黑釉中较为典型的有“鹧鸪斑”、“兔毫”、“油滴”和“曜变”等著名釉色,这些釉色一改黑釉的单调与乏味的视觉体验,在黑色釉面上呈现形态各异的肌理斑纹,使小小的盏有大大的意境,深邃而又神秘。这些肌理斑纹并非人工干预而成,而是不同成分、不同配方的釉水,通过窑炉内火焰的力量,在窑内自然窑变,幻化成形态各异的自然花纹。
釉料中釉石成份不同、窑室的烧成温度和还原氛围,是造成建盏釉色产生不同变化的主要原因。据科学研究显示:建盏胎体的泥料含铁量高达 7%~10%,釉水的含铁量也不低于 7%,正是这些含铁量极高的泥胎和釉料,才有可能使建盏产生变化多端的斑纹效果。
建盏黑斑釉的形成原理是:釉水在 1300 度以上的高温,尤其是1350 度的高温的环境中,产生剧烈的物理和化学反应之后,铁氧化物析晶的现象。在烧制过程中,釉料和胎体中的细小气泡在高温环境中不断膨胀之后冲出釉面,因为气泡的冲出,釉面便会形成一个个隆起的“小山丘”,这些“小山丘”因为重力原因而向下流动,就这样气泡不断冲出,釉料不断流动。由于釉水的配比不同,致使烧制时温度也有所差异,釉料的粘度也会有所不同,粘度小的釉水比较活跃,流动速度较快,釉泡携带氧化铁迅速向下流淌,流淌过程中会留下长长的运动轨迹,就形成了细长类似兔毛的纹路,就是我们所说的兔毫纹。而粘度高的釉料,在烧制过程中流淌的的极其缓慢,气泡冲出之后就就形成了釉核,析出的氧化铁晶体伴随在釉核周围,形成了一个个的圆形或者椭圆的斑点,这些斑点看起来像漂浮在水面的油滴,因此被称为油滴釉。
上述的过程不难看出建盏釉面和斑纹的烧制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和不确定性因素很多,釉水的配方、适合的温度、窑室的还原环境,龙窑采用“火膛移位”的方式,投柴量的多少、投柴时机的把握,对建盏而言,每一个环节至关重要。此外,建盏的胚体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到建盏的成品率,胚体质量不佳在高温烧制阶段会出现变形,不论哪个环节有一点差错都直接影响建盏的品相好坏。要烧制出“曜变”、“油滴”这样的建盏珍品更是难上加难。
从“曜变”、“油滴”等建盏珍品现世存在的数量,不难看出建盏珍品的烧制的成功率是极低的。即使存世的兔毫盏数量相对较多,但看见建窑遗址出土的残次品废渣,就知道多少残次品中才能出现一个兔毫精品,更不要提“曜变”、“油滴”这些建盏极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