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历史的真相(上篇)
建窑创烧于晚唐、五代时期,兴盛于两宋,元代中后期趋于哀落,明末清初停烧。建窑主烧茶盏,故称建盏,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
建窑为中国宋代八大名窑之一,一直以来它以烧造风格独特的黑釉茶盏而著称于世。
它的古窑址在福建(闽北)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池中村一带,遗址面积约12万平方米,最长的一条龙窑达135.6米。为世上最长的龙窑。
建窑的黑釉瓷器以茶盏(碗)为主,宋代文献称为“瓯”或“盏”,统称“建盏”。“瓯”的本义是“碗”,“盏”的本义则是比碗小的器皿,或者说是一种小茶碗。
从唐代始茶盏基本上配茶托使用,茶托材质有木漆雕或瓷质。
据传,在宋代年间,古窑址一带曾有百条龙窑,百窑相连,窑工近万,窑火昼夜不熄。
迄今,站在建窑的古窑址上仍然可以看到数百年至一千多年前遗弃下来的古瓷片、半成品和当时装烧用的匣钵等,足已让人联想到当年窑场烧窑的盛况。
建窑主要是烧制青白瓷、黑釉瓷、杂色釉瓷等等,古时亦称“建安窑”、“乌泥窑”、“水吉窑”等。其中过去以黑釉瓷闻名于世。有北宋中后期一始在斗茶风盛行时,更是受到皇室的喜爱与推崇,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赏茶器”,釉色十分丰富,美不胜收,可以说古建盏是土与火高难度结合的艺术品!长期以来,建盏只有黑瓷,以它朴实的釉色,实用的器型,被人们认知。但其它釉色以及精美装饰的御用和高级建盏,散落于民间每个领域,却一直没有引起有关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其实建窑历史地位一点也不亚于宋代五大“名窑”,有历史文献与文人雅仕诗歌咏赞为证。
建盏的分类:按纹饰可分兔毫,油滴,鹧鸪斑,异毫(曜变)等,按釉色可分为绀黑釉、杂色釉,自然釉,结晶釉(斑),宝石红色釉,墨绿釉、柿红釉、茶叶末釉、仿钧釉、黄金釉等等;关于建盏的釉色,由于黑釉盏上有褐色、或是“曜变”,黄金釉、金红色兔毫纹及铁锈斑等,古代通常称之为“紫瓯”、“异毫”、“大镀金”、“紫盏”、“鹧鸪斑”等等。
油滴建盏的主要特征是釉面花纹为斑点状,类似水面上漂浮的油花,烧制上几十万件才偶得一两件精美油滴建盏。
北宋(公元960年2月—1127年3月)是中国历史上的朝代,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建都于汴梁(今河南开封)。
北宋由后周末帝禅让赵匡胤开始,统治了以黄河中下游流域以南一带,其政权先后与辽、金及西夏对峙。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攻入开封,次年覆亡;共历9位帝,计168年。
- 01 -
北宋早期(公元960—997年)宋太祖、宋太宗年代。
宋代早期,随着品茶方式由“煎饮”到“点饮”的转变,斗茶习俗已在闽北民间兴起,“斗茶”又称“茗战”,即以战斗的姿态决出胜负。
斗茶不仅仅是决出茶的品质的优劣,实质上是一种追求精神愉悦的艺术化茶事活动,在斗茶艺术不断向更高境界推进的过程中,茶具的品质也须不断提高,才能适应社会与皇室需求。
建窑在五代宋初,改烧釉面无斑纹的黑釉茶盏,为宋代初期建盏的诞生奠定了基础。
从青白釉—酱釉—普通黑釉—杂色釉—曜变建盏这个过程是渐进的;
其显著特点是:
坯釉的氧化铁含量越来越高,釉层越来越厚,使烧制工艺难度加大,生产技术与成本不断提高,宋代初期建盏的出现,反映出宋代品茶艺术对茶具的讲究上,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
于北宋初有一本中国文言琐事小说《清异录》,作为重要历史笔记,保存了中国文化史和社会史方面的很多重要史料,书中一半以上的条目分别被《辞源》和《汉语大词典》采录,其价值可见一斑。他在《清异录》载:“闽中造盏,花纹鹧鸪斑,点试茶家珍之”。
这种黑釉兔毫上有鹧鸪班纹是釉下一次性偶然析晶烧制成形,是后期普通曜变的前身,当时应为顶级建盏。肯定是极为神奇与珍稀的建盏。
北宋初期建窑应是“民窑”性质,向“贡窑”过渡的发展期间。
- 02 -
北宋中期(公元998—1085年),宋真宗、宋仁宗、宋英宗、宋神宗年代。
在福建督造贡茶的蔡襄将数十年来的斗茶习俗进行总结推广,撰写了一部茶艺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作《茶录》(成书于1050年)。
《茶录》充分肯定了建盏的功用和独秀地位,《茶录》的问世,斗茶文化推波助澜在朝野上下传播,建盏中的优级品成了皇族、士大夫们不惜重金追寻的宝物,诗坛巨匠、雅仕们抒发情怀讴歌的极品。
建窑由此进入鼎盛时期,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建窑中心窑场龙窑多达100余条,并且开始生产底足刻有“供御”等铭文的建盏,进贡朝廷御用之茶器。
蔡襄(公元1012—1067年),字君谟,兴化(今福建蒲田仙游)人。
是蔡京的堂兄,天圣八年(1030)进士,先后在宋朝中央政府担任过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三司使、端明殿学士等职,并出任福建路(今福建福州市)转运使,知泉州、福州、开封(今河南开封市)和杭州府事。卒赠礼部侍郎,谥“忠惠”。
他著作的《茶录》问世于公元1050年。载曰:“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
建窑黑瓷茶盏的胎质基本特征为:截面色黑或灰黑、黑褐及黑黄,此为含铁(金)量较高所致;
胎骨厚实坚硬,叩之有金属声,俗称“铁胎”,手感厚重;
含砂粒较多,故胎质较粗糙,露胎处手感亦较粗。
从烧成工艺分析,建窑茶盏为高温烧成,若胎土淘洗太细,则器物易变形。
正由于建窑黑瓷中的建盏胎体厚重,胎内蕴含细小气孔,利于茶汤的保温,适合斗茶的需求,
所以,在宋代成为最上乘的茶具之一。
- 03 -
北宋晚期(公元1086—1127年),宋哲宗、宋微宗、宋钦宗年代。
精通茶艺的宋徽宗皇帝赵佶亲自撰写《大观茶论》,将斗茶之风推向顶峰,茶论中也详细描述了建盏的功用与功能。赵佶把建盏作为御前隆重赐茶的茶盏,“以惠山泉,建溪异毫盏,烹新贡太平嘉瑞茶,赐蔡京饮之。”
这时记载的无锡惠山泉,建窑异毫盏和太平嘉瑞茶(建成瓯北苑贡茶)便是当时名震遐迩的“天下三宝”。
以及斗茶推手之一的蔡京鼎力簇拥下,文人墨客诗歌咏赞影响下,斗茶斗盏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
北宋末年后期,淮河以北被金朝占领,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狂热的斗茶风潮逐渐隐去其魅力四射的光芒。
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关于茶文化的专论,成书于大观元年(公元1107年),全书共二十篇,对北宋时期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斗茶风尚等均有详细记述。
蔡京在他著《上清楼特宴记》中也有详细记载这段殊荣内容:
什么是异毫(曜变)盏,笔者认为曜变可分为二种,普通曜变与七彩晕光曜变,当然御用建盏肯定是七彩晕光曜变茶盏。
建盏是在1300℃以上的高温熔烧过程中,由于结晶釉在窑炉高温中难以控制,加上氧化铁含量高的坯体难以承受高温。
因此要烧制一件美丽斑纹的建盏,除了严把几十道工序外,在不同的窑火,置于不同的窑位、不同的季节、烧出的建盏纹样、釉色截然不同。
变幻莫测且无章可循。曜变建盏是我们建窑祖先在烧制探索中而发现的“神品”,但烧制极是不易,也要烧制几百万件中才能偶得一两件,最珍贵炫丽的七彩晕光曜变建盏。
曜变随天成,匠心谁可知。
从北宋晚期开始,这时期建窑应是“贡窑”性质。
建盏在北宋晚期质量与等级都达到史无前例的高度,受到皇权授意在铁胎料骨之中再掺入黄金粉末。
这种奢侈程度可想而知建窑的历史地位与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