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盏生产工艺流程解析--原料篇
建盏,顾名思义,建窑系窑口烧制的茶盏。很多人不明白为什么叫建盏?建窑初始,设窑址在闽建州府。宋代闽建州府行政中心在今日的福建省南平市建瓯市,取之“建”字。而古建窑所在地在如今的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附近,宋代是属于建州府的行政管辖范围,如今属于南平市建阳区行政管辖范围。那当时水吉镇后井村范围内定义为建窑,所烧制的茶盏称之为建盏。
古代烧制瓷器选择窑址主要有几大因素:一、就近需要有大量制作瓷器的坯体原料和釉料,取土取釉方便。古代交通不发达,如果说窑址附近没有大量的原材料生产烧制,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从远方运输原料的话,得不偿失,极为不方便。通过现今勘探表明,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水吉镇后井村附近方圆12平方公里的面积蕴含了大量的含铁量7%-11%之间的南方红壤土断层,且该红壤土断层暴露在表层,取土极为方便。而也就是因为含铁量的原因,通过高温烧制,能够呈现建盏表面黑色系为主的系列斑纹,如:兔毫盏、乌金盏、柿红盏、茶末盏、曜变盏等等不同状态的铁结晶析晶效果斑纹。而在其他位置取得的南方红壤土含铁量只有不足6%,无法通过高温烧制自然析晶出铁斑纹效果,无法产生建盏析晶斑纹变化之美。然而铁含量高也造就了建盏烧制的工艺难度特点,坯体不易塑形,容易变形开裂,造成由古至今的建盏烧制成品率极低、控制釉色难度大,工艺特点复杂等特性,所以说没有一块相同的建盏,原料占据了一部分因素。
这里我说的南方红壤土,大家看到原料图片颜色是红色偏黄的,为什么现在烧制出仿古建盏底部露坯很多颜色不一?有的是黄色,有的是深褐色,有的甚至深黑色?很多初接触建盏的人经常会误以为这是不同原料制作的建盏,还有部分人会误解为没有烧熟(烧制温度不到)。其实大家理解错误了,通过窑址出土的大量残片我们发现,古建盏坯体颜色各异,也有黄色、褐色、黑色等,其实原料都是一样的,南方红壤土,含铁量也差不多,那为什么会呈现不同颜色的坯体呢?其实这跟烧制过程有关系。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如果通过电窑烧制仿古建盏,一窑的坯体颜色是一致的。这和烧制建盏过程中一个关键步骤“还原”有关,烧制建盏过程中,温度达到一定阶段后,要经历一个“还原”步骤,这个步骤是往电窑窑膛内投入大量的松木根进行“还原”,松木根当地俗称为油柴,富含松木油脂成分,投入大量的油柴瞬间燃烧,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夺取建盏坯体内的氧份,让坯体内的铁元素析晶到坯体表面,从而造成坯体表面呈现褐色、黑色。而电窑烧制建盏,窑炉小,“还原”气氛比较一致,所以一窑出来的建盏底部颜色相对一致。而如果电窑烧制建盏不进行“还原”工序,那一窑出来的底部都是黄色的坯体颜色。现今为了追求仿古建盏烧制技艺,采用传统龙窑柴烧建盏,那一个柴窑出窑的作品底部颜色肯定是各异的。传统龙窑柴烧建盏的“还原”工序在烧制过程中就进行,而没有特别进行“还原”步骤。传统龙窑柴烧建盏所用燃料薪柴本身就是松木,在烧制过程中包含有进行“还原”的步骤。这时有人就会说了,那传统龙窑柴烧建盏通过松木烧制,“还原”过程在烧制中进行,那不是坯体颜色更加的一致了吗?其实不尽然,通过传统龙窑柴烧的建盏,因为传统龙窑规模大,长度长,龙窑的结构等特点。在窑内各个部位的“还原”气氛不相同,火焰和窑烟的走向和快慢,就会深深影响到坯体铁质析晶的多少,就会造成一窑里面有非常多层次颜色的坯体。窑烟窑火走的快的地方,自然坯体就偏黄色,窑烟窑火停留的地方,自然坯体就偏黑,这就是从古至今龙窑柴烧建盏所看到的不同颜色层次坯体的成因,其实原料都是一样的,温度也达到了建盏烧制的1300摄氏度高温阶段,然而坯体却有不同层次颜色。当然,南方红壤土取土后不是简单的使用,而是要经过淘洗、过滤、压榨、陈腐等一系列步骤,才能够成为建盏的原料。另坯体的粗细和建盏的工艺水平有很大的关系,通过传统建盏残片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到,初期制作建盏(唐五代时期),工艺水平刚刚开始,坯体泥料中往往含有大量的砂粒(石英成分),同时坯体也非常的厚重。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粗洗,然而到了建盏制作工艺水平巅峰的后期,砂粒的成分相对减少了,坯体在工匠拉坯也非常的轻薄(相对初期),坯体也就相对细腻。
原料中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釉料。大家经常会听到市面上说的化学釉,天然釉。这都是非常不正确的说法。传统建盏釉料采用的是建阳特产的褐红色矿石(南林开发区原来非常多,但现在都被推平了),该褐红色矿石含有:铁、石英、长石等成分。建窑建盏都是采用该褐红色矿石研磨成细粉后调配水、草木灰调配而成。草木灰其实就是一种天然碱。这种工艺制作的传统建盏釉水需要高温烧制(1300摄氏度以上)才能够把坯体铁析晶和釉水铁析晶呈现出来,表现在建盏的釉色当中,形成不同形态的铁成分(氧化铁、氧化亚铁、三氧化四铁等等)。建盏魅力斑纹就由此呈现,而且斑纹是釉面里面呈现出现的,由内至外,三维立体,栩栩如生。然而除了建阳本土传统建盏企业外,还有大量的仿制建盏,仿制建盏因为原料和釉料的原因,无法通过高温烧制把铁元素形成不同形态的斑纹。这时,他们一般采用低温烧制(1200摄氏度以下)的办法,使用非传统釉料烧制仿建盏产品。其特点为:斑纹统一、无三维立体感觉、产品雷同。
说到釉料,又要重点说一下坊间传说的建盏有“毒”一说。建盏有“毒”,“毒”从何来呢?日用瓷器的用途是直接接触使用,伴有一定温度,例如:喝茶、装汤等实用性能。日用瓷器检测标准为铅和镉的重金属残留,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建阳本土采用传统原料的建盏企业生产的建盏不可能有这两项残留超标的。协会和建阳区政府定期会对正规建盏企业进行产品抽检,送产品到省级检测机构检测。目前为止没有发现任何企业产品有这方面问题。这其实和建盏的烧制工艺也有很大的关系。首先:原料采用传统原料:坯体、釉料。其次是烧制温度,建盏烧制温度前面提到了是高温烧制才会呈现析晶斑纹。高温1300摄氏度以上的瓷器是安全可靠的,绝对没有铅、镉的残留超标,也不存在使用过程中慢慢溶解出来。这是大家对建盏最大的疑虑也是我工作中解说最多的问题。
综上浅述,目的是让广大建盏爱好者对于建盏的原料有个初级的了解,以上内容,也是个人从业过程中的一点浅见,望不对之处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