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壶中的佼佼者:供春壶
供春被尊为宜兴紫砂壶艺的开山鼻祖,但供春壶却几乎不见传世。然而即便如此,“供春”造型依然是紫砂壶艺术的永恒话题。
供春与供春壶
关于供春、供春壶最早的记载,是明代周高起所著《阳羡茗壶系》。
《阳羡茗壶系》是专论紫砂壶的第一篇著述。书成于明末崇祯年间,该书记述了宜兴紫砂壶替代银、锡、瓷壶的情况,当时已被誉为实用与陈设欣赏兼备的艺术珍品。书中着重介绍了供春、时大彬等31位紫砂民间艺人的造壶技艺及其作品。还记述了紫砂壶的泥料产地及制壶地点。全书计3500字。
《阳羡茗壶系》的《正始》篇中写道:“供春,学宪吴颐山公青衣也。颐山读书金沙寺中,供春于给役之暇,窃仿老僧心匠,亦淘细土抟胚,茶匙穴中,指掠内外,指螺文隐起可按。……世以其孙龚姓,亦书为龚春。人皆证为龚,予于吴冏聊家见时大彬所仿,则刻“供春”二字,足折聚讼云。”
这是留存的文献中关于供春、供春壶最早的记载。关于供春壶,供春是一个无法绕开的人物。
在中国紫砂文化史上,供春是一个开创性的人物。明代正德、嘉靖年间(1506-1566),供春作为书僮随名士吴颐山到金沙寺伴读。
彼时的供春青春年少,四处闲暇游玩时,看到寺内和尚用当地特有的紫泥捏制茶壶。
少年供春或许是觉得好玩有趣,就自己取了老和尚洗手后沉淀在缸底的洗手泥,照着寺院内大银杏树的树瘿纹理,做了一把壶。最初被称作“树瘿壶”,为纪念供春后改名为“供春壶”。
由此,供春壶成了紫砂壶的鼻祖,也是中国工艺史上无法绕开的一环。
供春壶诞生之前,紫砂还是山间一抔土。
供春壶诞生之后,紫砂登堂入室,迈入艺术殿堂。紫砂壶成为集实用功能和艺术欣赏价值于一身的艺术品。
而后时大彬游娄东,与当时名士品茶、论茶,后将当时形制古朴雄浑的供春大壶改制小壶。自此之后,历朝历代仿制供春壶的高手越来越多。
供春壶制作工艺
根据《阳羡茗壶系》中的记载,供春壶的泥料是做泥缸的陶土中“淘出的细土”,窑场上俗称“洗手泥”。
当然,可能是从陶土中“淘”出了紫砂泥。
制作工艺也较为原始,“茶匙穴中,指掠内外。”
明代制作供春壶没有专用工具,用茶匙挖空壶中的泥土,用手捏泥坯。
周容《宜兴瓷壶记》中说到“供春更斫木为模”,可见供春制壶曾用过“木模”,估计当时是内模。
供春制壶用木模,用手捏,用茶匙等工具辅助,其工艺还停留在壶艺的初级阶段。
不过,现代供春壶在工艺上有所发展创新。供春壶的胎越做越薄,以及在采用传统“推树皮”手法基础上,引入釉水工艺,使其与紫砂工艺结合。
供春壶特点供春壶最大的特点,便是自然。
供春壶纯手工捏造,仿照银杏树树瘿制作而成。从壶体结构到壶嘴、壶把,都贯穿着自然法则,以求达到“
顺畅自然而不容私”的境界。
与自然相合的,便是本真。供春壶的质朴、古拙深得文人的喜爱。吴梅鼎在《阳羡茗壶赋》中称供春壶“极古秀可爱”,并赞曰:“脱手则光能照面,出冶则资比凝铜。彼新奇兮万变,师造化以元功,信陶壶之鼻祖,亦天下之良工。”徐喈凤《宜兴县志》中说,“供春制茶壶款式不一,虽属瓷器,海内珍之。用之盛茶不失原味,故名公巨卿,高人墨士恒不惜重价购之。”
而供春壶的特点,恰与当时明代文人所追求的返璞归真一脉相成。
形如老树疙瘩,瘿瘤满布,枝梗做柄,壶流为黄玉麟特色风格。盖内“玉麟”二字篆书阳文款。
在当时,供春壶可谓奇货可居,而历来也不乏仿制高手。像晚清的黄玉麟,江案卿,民国的裴石民,当代的汪寅仙,徐汉棠等等都对供春做过研究和仿制。
现存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自然形体的《树瘿壶》,以外形似银杏树瘦状而得名。壶身作扁球形,泥质成素色,凹凸不平,古绉满身,纹理缭绕,大有返璞归真的意境。
壶盖止口外缘刻有四十五字隶书铭文:“做壶者供春,误为瓜者黄玉麟,五百年后黄宾虹识为瘿,英人以二万金易之而未能,重为制壶者石民,提记者稚君。”
供春壶存世极为罕见,自时大彬起仿制者众多,已难以辨识。但无论如何,都无法动摇供春壶在砂壶史上空前绝后的地位。
它的自然古朴,寓巧于拙,五百年来令人神往。如此稀世之作,后世仿制,也只可窥当时供春壶风靡一时盛况的一角。
正所谓:供春壶,“世间茶具供春堪为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