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山在川藏茶马古道文化中的作用与历史地位

名山在川藏茶马古道文化中的作用与历史地位

名山生产茶叶最早可追溯到西汉,甘露年间(公元前53-50年)邑人吴理真将山中野茶挖种到蒙顶五峰之间集中种植,开创人工植茶先河,随后,人工植茶传至周边区域至全省、全国。名山从汉代起,一直是中国最古老、历史最悠久、产品和产量最丰富的茶区,名山茶叶裕民一方、进贡纳赋,行销全国,特别是行销藏区(当时称为吐蕃),成为川藏茶马古道的起点。

茶叶图片

唐代,《膳夫经手录》名山茶:“是以蒙顶前后之人竞栽种,以规厚利,不数十年间,遂新安草市,岁出千万斤”已行销全国,特别是蒙顶山茶于唐天宝元年(742年)成为贡品后,名山茶影响更大。至少在唐代甚至唐代以前,名山茶已通过汉藏商道销往藏区。青藏高原古国同中央王朝间马有关互市的最早记载见于盛唐时期,唐玄宗开元十六年(728年),《新唐书》卷216上《吐蕃上》“吐蕃又请交马于赤岭,互市于甘松岭。宰相裴光庭曰:‘甘松中国阻,不如许赤岭。’乃听以赤岭为界,表以大碑,刻约其上。”主要交换的是丝绸、粮食、皮毛以及茶叶之类的大宗商品,学术界认为这才算茶马古道的开始。同时,通过南方丝绸之路的重叠一段,名山、雅州“至旄牛县后,不是进入康泸地区,嘏是转向南,进入邛部(西昌地区),然后进入云南,再通往印缅。”即“四川成都(经名山、雅安)至四川西昌,再在云南大理和保山,最后延伸至境外。”这一段由于南诏国、大理国崛起强大,至宋代与中原不往来,只是民间一些丝绸、皮毛、茶叶等交易。

茶叶图片

由茶马互市而起所形成的“茶马贾道”即现称之“茶马古道”兴于唐,盛于宋、明时期,止于清代。北宋时期,由于长城沿线草原荒漠地区被辽和西夏占据,宋王朝失去养马的草场,军队缺乏战马,遂致力于向西部高原诸部族买马的策略。“熙宁以来,以我蜀产(即茶),易彼上乘。”茶马贸易才真正开展起来,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算“茶马古道”。当时,所产粗茶通过碉门(今四川天全)——打箭炉(康定)和芦山的灵关——松潘、汶川,畅销于藏、羌地区,经昌都、拉萨等地,再到尼泊尔、印度,主要交换藏区所产马匹、药材、兽皮羊皮等,这条是最早的“茶马古道”。宋朝为了更好地解决用兵所需马匹,于成都设置提举茶马司,主管“榷茶”(专买专卖)博马。茶叶运至秦(天水)、熙(临洮)、河(临夏)州买马场以茶易马:水路经渝州沿嘉陵江溯水而上,到凤州转运;陆路经邛州(今邛崃)、成都、汉州(今四川广汉)、利州(今四川广元)、青阳驿,至陕西兴州转运,销售地区远达青海都乐、新疆和田等地。

元代由蒙古人统治,南北疆域一统,没有战马急切需求,名山茶叶的销售一般在北方及吐蕃贸易,线路没有大的改变。

明代及清代、民国,名山藏茶(边茶)运销路线主要有两条:一是名山雅州——天全——两路——泸定——打箭炉。二是名山雅州——荥经——化林坪——冷碛土——泸定——打箭炉;经打箭炉转运至察木多(今西藏昌都)、拉萨等地,再到尼泊尔、印度,国内路线全长3100公里。运输方式主要由茶商请脚夫(也称背夫)背运或采用驮马运输。

茶叶图片

一、名山是川藏茶马古道的藏茶中心

以蒙顶山茶为核心的名山茶叶,唐代以来就是主产区,也是茶马古道的起点、中心枢纽:一方面,名山古代茶叶面积和产量占整个雅州茶叶的大部分,蒙顶山茶区、莲花山茶区、万古寺岗茶区、总岗山茶区及名山周边县区茶园的茶叶均通过名蒙路、名万路、名建路、名车路、名回路等大路、石板石头小路汇集到名山、百丈、双河、延镇(车岭)、马鬃岭(马岭)等乡镇加工生产。名山的槐溪桥、新店子、牛皮场(前进场)成为本地和藏区茶、马、土特产交易的主要场所。另一方面,名山茶叶向外运出:一条从名山、雅安为起点至打箭炉再至察木多以西之道。该道是以四川雅州、名山为起点,产地包括碉门、荥经、芦山、邛崃、崇州、洪雅等地。名山雅州、碉门、黎州(今汉源)是茶马互市的集散地。从名山雅安出发,经过荥经,逾大相岭至宜东,经泸定沈村,磨西,翻越雅加埂至打箭炉,因其是自秦汉以来就已存在的大道,故名为“大路”;或名山雅安经天全两河口,溯昂州河、越马鞍山(二郎山)、经岩州、过大渡河、至烹坝、到打箭炉,因系山间小道,故又称为“小路”,又称碉门道。二条是雅安、名山至成都,出成都向北至汉州,然后分别从绵州(今四川绵阳)、剑州(今四川剑阁)至利州,或从梓州(今四川三台)、阆州(今四川阆中)至利州。利州是水陆交通枢纽,从这里沿白水(今白龙江)上至阶州(今甘肃武都),然后越过江河分水岭到岷州(今甘肃岷县)。从岷州上可至洮州(今甘肃临潭),下可至熙州(今甘肃临洮)。从熙州顺洮水到河水和湟,可以分别远至宋之西境的廓州(今青海尖扎)和积石军(今青海贵德),或湟州(即邈川,今青海乐都)和西宁州(即青唐城,今青海西宁)。这条道路的南段即“阴平古道”,北段即宋“青唐道”及更早的“唐蕃古道”。这条道也带动了成都、利州、大竹等地茶叶一并通过这条道路运至互市之地,明史《食货志四· 茶法》:明代川茶和陕茶(即陕南汉中一带的茶)运往互市场所的道路大都与宋代相同,即主要通过两条道路运到甘青安多地区和川西康巴地区。

茶叶图片

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朝廷继在秦州、洮州、河州设茶马司之后,在碉门、雅州、黎州设茶马司,专司茶马经营,雅州茶马司位于名山新店,方便于名山及原百丈(百丈于1380年撤县并入名山县)茶马贸易。藏区商人头人组织马匹到茶马司鉴评定级定价,折为银两,给具票据,凭票据到指定的茶库如碉门或打箭炉茶号兑换茶叶,然后再换上牛皮、羊皮包裹,雇牦牛、马运往藏区。名山本地及周边茶农将茶叶初加工,晒烘干后交茶马司或买茶场验收、定级、定价、称重、入库,支付银两。每年的6至9月,名山境内茶叶交售与马匹交售人员、马匹络绎不绝。当时“上马一匹,用茶一百二十斤,中马一匹,茶七十斤,小驹一匹,茶五十斤。” 洪武三十年(1397年),朱元璋为了满足藏区巨大的茶叶需求,下旨在四川建立四大茶仓,集中贮运川茶,雅州名山、碉门茶仓大量收集贮藏本地茶及周边州县茶叶,并远调川内各地茶叶补充,经常贮藏、支付朝廷赏赐给进贡的乌斯藏、朵甘僧俗首领的茶。每年四川运往陕西的茶有十多万斤,多数赏赐给藏区僧俗,茶仓起到贮藏调剂、保障供给、连接产需的枢纽作用。

茶叶图片

清代至民国(1684~1949),由于全国大一统后,没有了马匹之虞,不再买马,茶马互市终止,以茶易马之道变成了茶土贸易之道,贸易重心从甘青地区转移到了四川。清政府对茶叶产销区严格实行“引岸制”,“这一时期茶土贸易路线基本上沿袭先前的路线。”在清代内地与藏地间的三条交通线中,川藏线无疑是最主要的一条,驻藏大臣入西藏和达赖、班禅进京觐见清帝,都走这条道路。“行销打箭炉者,曰南路边引;行销松潘厅者,曰西路边引;行销邛州者,曰邛州边引。”邛州边引量小,时间不很长。

四川“茶马古道”南路起点虽可从成都算起,但成都不过是发放引票的盐茶道衙门所在,真正的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及仓储起点都是在名山和雅安。“茶马古道”南路从雅安名山出发一直就分为大(南)路和小(北)路两条线,两路在四川打箭炉会合。出打箭炉后,该路又分为南、北两路,两路又会合于察木多(今西藏昌都),又分南、北两路会合于拉萨,到日喀则。该道清政府大力整修,新建驿站塘汛,都比原先好走多了。这条道有一个特点:即无论是在哪一个分岔地段,南面的那条道都是正道,沿途驿站数量最多,往来官员、僧侣、商贩等一般都愿意走这条道路。清人王世睿《进藏纪程》、允礼《西藏往返日记》、林蠵《西藏归程记》和《晋藏小录》、张其勤《炉藏道里最新考》都有关于这条道路行程道里的记录。后来的川藏公路基本上是沿这条道路修筑,很多路段已被叠压。

茶叶图片

二、名山到藏区销茶古道开辟的历史最早

名山茶叶种植生产与吐蕃人生活的区域直线距离不足100公里,其间虽隔着夹金山、大相岭等山脉,相比于其它古道却是最近便的。藏汉间粮食、布匹、皮毛、矿物、药材等土货商品交换自汉代以前就已存在,汉代以后流行于全国的茶叶品饮影响着吐蕃、回鹘等地区民众。名山茶叶销往吐蕃,吐蕃等民族喝茶没有贸易上、身体上、生活上的障碍,一种说法是在唐以前就有一定的交易,从藏族的古文献《汉藏史集》中“甘露之海”(676~704年)传说就有汉地的茶叶传入藏区,治好了吐蕃王朝的都松莽布支赞普国王的病。又有《甘孜藏族自治州史话》:“茶叶输入藏区之始,正是藏文创字之时”,茶字在藏文中发jia音,与四川茶叶中古方言称茶为“槚”“葭”同音。另一种说法是文成公主嫁松赞干布进藏时所带的陪嫁物品中就有了茶叶,《西藏政教鉴附录》(641年)“茶亦自文成公主入藏土也”,这种观点最为流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年)李肇《唐国补史》记载:“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曰:‘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蒙顶山茶从汉代就开始人工种植、生产,距藏区最为近便,青、藏、羌地区的药材、皮毛、矿产、牛羊肉类与汉区的粮食、布匹、日用品、茶叶等商品进行交易早已形成线路与市场,现仅限于考古资料的缺失。但在宋初时期,名山人曹光实任雅(黎)州知州期间,派人从名山、邛州、眉山、嘉州等地,收购大量茶叶,组织背夫和马帮将茶叶运往藏区,并从藏区换回大量战马供军队需要,形成茶马互市的初步格局,名山境内茶马交易的古道又被称为“光实路”( 曹光实路)或“光石路”(被人、马常走磨得光光的石头路)。

茶叶图片

三、名山茶销售藏区古道存在的时间最久

名山茶销藏区最为长久,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未中断过。名山自建县以来至民国初期均隶属雅州,因此无论是茶监、茶马司、买茶场等茶马交易均多少都要受雅州府管理,因此名山生产、贮存、交售的藏茶与验收交易马匹都汇集于雅州审验上报,历史上除宋代外,雅安设置的藏茶茶号、茶庄常常多于名山,名山有部分生产庄茶的茶号,更多的是生产毛茶的小作坊和茶叶大户。因此,名山——名雅桥——北郊、多营,或名山至罗碥,翻金鸡关到姚桥到雅安这两段是从宋到民国的主路,还有马岭、车岭、清江、草坝、姚桥到雅安是另一侧路,回龙、金龙、香花、姚桥、雅安这条道有总岗山地区的部分茶叶背运,其茶叶均靠名山本地贫农、雇农男男女女在农闲之时背出。雅安走“大路”到荥经,翻大相岭到汉源宜东这条道,或到西昌或到打箭炉是唐以前就存在的唐蕃古道,在这条道上,留下了不知多少名山人汗水足迹、不知飘过了多少名山藏茶的茶香。这条古道从公元641年记录的《西藏政教鉴附录》算起,一直沿用到1954年12月川藏公路雅安到康定通车后,茶叶用汽车运输才结束,长达1313年以上,其间虽经历战争、灾害、改朝换代等从未间断,演绎出丰富的茶马文化、背夫文化、锅庄文化、藏汉交往文化等。川藏茶马古道时间之久远,以名山茶马古道为始,其它地区茶马古道只有4、500年时间是无法可比的。

茶叶图片

四、名山茶销售藏区的数量最多

唐代,韦齐休《云南行记》佚文:“名山县出茶,有山曰蒙山,联延数十里,在县西南。按《拾道志》《尚书》所谓蔡蒙旅平者,蒙山也。在雅州,凡蜀茶尽出此”。杨烨《膳夫经手录》名山茶“遂新安草市,岁出千万斤”,“惟蜀茶,南走百越,北临五湖”、“岁取数百万斤,兼落东下”,当时已有部分茶已销藏区。宋代名山茶年生产量已占全省茶叶近十分之一,神宗元丰初年(1078年)至南宋孝宗淳熙末年(1188年)的111年间,常年产量达到 200万斤左右。宋王朝为维护统治,确保战马需要,实行“榷茶”制度,即藏茶专买专卖用于交换战马。藏茶的产区集中在蜀,蜀的主产区在以名山、雅安为中心的川西茶区,包括了少部分的陕西汉中茶。宋熙宁七年(1074年)“川陕民茶尽卖入官,更严私行交易,全蜀茶尽榷。”宋元丰四年(1081年)诏“专以茶易马,以蕃人所嗜。”又诏“专以雅州名山茶易马之用。”规定名山茶专用博马,不得他用,因为《宋会要•职官》“蕃戎性嗜名山茶,日不可缺。”熙(甘肃临洮)河(甘肃临夏)地区“所管茶数共约四万余驮,数内名山茶约一半以上,依条专用博马,不许出卖。”政府严禁把名山茶“与蕃商以杂货贸易,规取厚利。”宋中后期,茶马贸易主要不是以黎、雅为中心。1076年,四川运往熙河地区榷茶3946驮(一驮100斤),1077年,四川运往熙河地区榷茶33740驮,1078年,36500驮,以名山茶为主。崇宁三年(1104年),其交易价折“秦州买四岁到十岁四尺四寸大马一匹,用名山茶一百一十二斤,每斤折价钱七百六十九文。”

《大明一统志》载:“宕州城在岷州卫南一百二十里,宋时运蜀茶市马于岷。今金人据洮州,遂置蕃市于此,岁市马数千。因置宕昌驿,为纲马憩息之所。”“无论北宋还是南宋,因上游的松州一带已经非北宋之疆界,故蜀地名山等茶叶北运岷州或宕昌寨,都只有经过金牛道等北上至利州,再沿白江即今白龙江而上到宕昌寨和岷州。两宋时期市马蜀茶,来自成都府路的名山茶数量最多,《画墁录》所说的那条古道,应该是最重要的一条‘茶马古道’”。明代时《食货志四 · 茶法》:川茶和陕茶“一出河州,运茶五十余万斤,获马三千八百匹”。1377年,洪武十年,一次茶马交易中,朝廷用50万斤茶叶换得河州(今甘肃临夏)吐蕃战马13580匹。1430年,宣德五年,六番招讨司奏:“旧额岁办乌茶(藏茶)五万斤,二年一次,运付碉门茶马司易马。”据西南大学刘勤晋教授统计:明代200余年间,川茶向西蕃购买马匹70万匹,按每匹平均换马42.5斤计算,入藏川茶2975万斤。清初朝廷需要战马,沿用明法,在陕西、甘肃两省以产自四川的藏茶易马,规定每年互市的马匹为110800匹,易马藏茶的价格也定为上马给茶12篾、中马9篾、下马7篾(清史·茶法,清代一篾100斤,明代一篾6斤4两)。

宋、元、明、清至今,名山茶均是藏区茶叶的主产地。晚明战争造成人口急降,由于地缘因素和陕西、山西茶商进入雅州总体上主宰了茶叶经营。清初名山藏茶生产走向了以毛庄茶为主,生产量较大,但额定引数严重下降,雍正八年,生产量24余万斤,名山额引1830张,只占总额引数的1.75%;名山在打箭炉仅存瑞兴、同春等3家。其它主产县转变为生产、经营庄茶为主,生产量基本不变,但额定引数剧增;特别是民国中期成立西康省(1939至1955)后,西康省的重要财源为茶叶、经营的重点自然是销往藏区的茶叶,处于西康省的雅安、荥经、天全等县茶叶公司、茶号近水楼台,将生产和销售做得风生水起;当时名山属于四川省,销售康藏地区的茶叶引、税、渠道被边缘化,逐渐成为南路边茶的生产和初加工基地,公司和茶号萎缩,由民国初期的十多家减少到1949年的3家,在城厢有“庆发兰记”商号、永兴谢家祠堂有谢斗南开设的茶栈、箭竹坪青杠岭茶叶加工作坊,专门加工金尖、砖茶运康定,年产量十余万斤,约占全县粗茶产量的四分之一;农户或小作坊加工成毛庄茶,直接或由商贩收集卖到雅安茶号,再由雅安的茶叶公司、茶号加工成庄茶销康定。直到现在,名山藏茶生产还大部分保留了主要加工毛庄茶这种模式。明清以来,雅安藏茶一直占据藏区销售量的90%,即使在各地茶叶茶品冲击下也保持着80%的市场份额。

茶叶图片

五、名山茶马文化的内容最丰富

仙茶故乡——名山蒙顶山是文字记载人工植茶最早的地方,是世界茶文化发源地,两千多年的茶叶发展历史,留下了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深厚的文化,即一山: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一祖:世界植茶始祖——吴理真,五文化:贡茶文化、祭祀文化、禅茶文化、茶马文化和茶艺文化;五茶品:以蒙顶甘露、蒙顶黄芽、蒙顶山藏茶等为主的茶叶品类,等。特别是与茶马古道和茶文化相关的非常丰富:1、史料:从唐至民国有一百多篇史料、茶典,一百多首古茶诗,二十多部茶叶专著,国家级非遗——蒙山茶传统制作技艺,以及散布于世的小说、文学、歌曲、碑刻等,不计其数。2、遗址遗迹:如全国重点保护文物蒙顶山古石雕建筑群,全国仅存的茶马司遗址;通往雅安、碉门、康定的大道和本区域各乡村、外区县汇集到名山的小道,如蒙顶山槐溪桥到天梯古路、建山至箭竹村石头路、百丈光石路、马岭大石梯古道等,构成名山与其它地区均不同的茶马古道线性文化与生产加工贮存交易于一体的区块状文化,具有鲜明地域特色。3、现存于蒙顶山、莲花、总岗山古茶园、古茶树,尚有一万多亩,蒙顶山茶文化系统还被农业部列入全国最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4、博物馆:名山建有反映蒙顶山茶发展历程和成果的蒙顶山茶史博物馆,名山茶马司陈列室,世界茶文化博物馆,其中,藏茶和茶马古道是陈列并反映的重要内容之一。5、藏茶企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营蒙山茶场、国营名山县茶厂、县供销社茶叶供销公司等均生产和加工藏茶交售给雅安供销社及雅安茶厂等企业。目前,名山藏茶生产企业还有四川雅安义兴藏茶有限公司、四川西藏朗赛茶业有限公司、雅安名山明扬茶厂、雅安市雅州恒泰茶业有限公司、雅安藏茶坊茶业有限公司、雅安市卓霖茶厂等6家生产和品牌经营企业,产品主销藏区外,现主要销内地中老年保健群体和年轻女性减肥群体;还有昌云、古全林等几家毛庄茶加工企业,毛庄茶产品主要供应名山区的几个茶厂和雅安的藏茶加工企业。

茶叶图片

六、名山茶对藏区的影响最大

《宋会要》记载:“蕃戎性嗜名山茶,日不可缺。”告诉人们藏族人非常喜爱名山茶,原因在于藏族人生活在高寒山区,常年食用牛羊肉,油腻重,缺少蔬菜水果维生素,火气高,时间一长就出现心血管和肠道疾病。雅安藏茶内含物丰富,特别是茶多酚、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能很好的解决藏族民众膳食结构不合理对身体造成很大影响的实际问题。特别是名山茶叶所制成的藏茶口感香醇爽滑,含茶皂素高,更好地溶解脂肪,更好的达到降脂减肥、润肠通便、利尿解毒的作用。长期使用,使藏民族产生了深深的感情,《地卢浸露》中有“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热,非茶不解。”“日暮不可暂缺”。晚清时期,英属殖民用印茶入侵西藏,一度以运路近、价格低廉大力推广而占上锋,在清政府主政下,茶企业配合,茶商和藏族贵族、广大藏民爱国精神得到焕发,多方共同抵制,终于将印度茶赶出了西藏,雅安名山藏茶最终夺回了藏区市场。

当年,红军长征入雅安名山,红军干部和战士均备雅安的茶叶和茶膏,以便在藏区随时可作为路条和粮食、肉类的交换品。名山雅安距藏区最近,历史上民众间交流合作不断,雅安名山等是藏汉民族杂居地,双方的风俗、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媒介——酥油茶。双方认同感、融合度最高,以至藏族人最愿意同雅安人交朋友、打交道、做生意。2000年土生土长的拉萨人藏胞次仁顿典,到名山五里口建设了占地20亩的四川西藏朗赛茶厂,是第一个生产藏茶的藏族同胞,生产的茶叶“金叶巴扎”“仁增多杰”等藏茶产品畅销西藏及青海玉树、四川甘孜、阿坝等地,供不应求。1967年,国营蒙山茶场派技工何光明、邓克明到西藏察隅等地协助藏民进行茶叶生产;2011年,西藏墨脱引进名山繁育的无性系茶树良种,名山派技术人员指导种植、加工。直到今天,藏区对以名山为主的雅安藏茶还情有独钟,朗赛、义兴、兄弟、友谊等品牌认可度最高。

藏茶不仅用于打酥油茶、冲泡清饮、待客食用,而且可以贮存收藏,以物易物,充当一般等价物。在藏区的大小寺庙,都可以看见专用于熬茶的巨大铜锅,寺庙每天清晨的第一道仪式,就是颂念“献茶经”。藏民生活中处处都显示出藏茶的品饮和礼仪。

结语

名山是川藏茶马古道最为重要的一段,它起源最早、存在的时间最长,发挥的基地作用最大,它是南路边茶雅安藏茶产品生产加工贮存中心和交通汇集区,是川藏茶马古道的最主要的出发点,没有名山的茶叶,川藏茶马古道将推迟很多年产生,没有名山的藏茶,藏族同胞将会更长时间地受到不合理饮食的煎熬,没有名山的茶马古道,茶马古道、藏茶文化将失去最亮丽的色彩。

川藏茶马古道从唐至民国,客观上促进了藏民族与四川主要民族的物质文化交流,促进了民族团结和边疆的稳定,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文化认同。当代茶马古道,已结束了其茶马交易、茶土交易的原功能,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作为古代四川与藏、甘、青、陕、滇等省组成一个庞大的古代商贸经济和文化交流网络体系,历史记载清,使用时间长,发挥作用大,对于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促进西南地区经济文化发展和长期繁荣稳定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现实文化价值。为此

建议

1、尽早组织认定和建档保护好名山现有涉及茶马古道的文物、遗存,防止侵占和毁损。

2、与名山旅游、蒙顶山国家茶叶公园、公园城市建设等结合,恢复部分重要的茶马古道遗迹,如名山至雅安,马岭、车岭、百丈、建山至名山,名山至茶马司等重要路段,让名山中心地位展现于世。

3、选择在主要的古道路段,建立名山茶马古道标志性建筑,沿途设立相关的雕塑、图形、文字等标识,并筹建名山茶马古道博物馆。

4、制定措施,鼓励区内外茶文化专家、学者挖掘、整理、著书立说名山茶马古道文化等。

5、加强宣传,结合藏茶产品,多种形式多渠道让名山茶马古道文化扬名中外。

二〇二一年九月十一日

参考文献

孙华《“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的几个问题》《边茶藏马》编委 2012年

贾大泉 陈一石 《四川茶业史》 巴蜀书社 1988年

李朝贵 《藏茶的起源和进化》 《边茶藏马》编委 2012

卢本德 《百丈山茶和茶马古道》 《名山茶业志》 2010年

张栩为 《名山茶业志》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88年

高殿懋等 《名山茶业志》 方志出版社 2018年

杨绍淮 《川藏茶马古道》 金城出版社 2005年

李红兵 《四川南路边茶》 中国方正出版社 2007年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