涌溪火青
涌溪火青属珠茶类绿茶,安徽省泾县特产,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外形颗粒细嫩重实,色泽墨绿莹润,银毫密披;冲泡后形似兰花舒展,汤色杏黄明亮,清香馥郁,滋味醇厚甘爽,耐泡持久(以第2—3泡最佳)。具明目清心、提神消腻等功效。
发展历史
起源于明朝,清顺治二年(1645年)《泾县志》载涌溪一带“多产美茶”。清咸丰年间为生产盛期,年产量百余担,高档茶占20%。清代黄田村朱氏家族为便于携带,借鉴徽州炒青工艺创制腰圆形紧结茶,渐以“香浓味甘”闻名。建国前夕濒临绝迹,1955年恢复生产并寄赠中央,获国务院专函鼓励。1979年邓小平赞其“有黄山毛峰、西湖龙井之好”。2011年获农业部地理标志保护。
生长环境
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6℃,年降水量1519.3—1800毫米,相对湿度90%,春季日照率仅26%。茶园分布于海拔400—900米山区,以乌沙土为主,土层深厚,pH值5.5左右,富含有机质及氮磷钾。境内多山涧溪流,常年云雾缭绕,昼夜温差大,利于内含物质积累。
产区
产区范围:安徽省泾县榔桥镇黄田、涌溪、浙溪等12个行政村,地理坐标东经118°15′18″—118°38′18″,北纬30°25′07″—30°37′52″。
核心产区:涌溪山枫坑、盘坑、石井坑湾头山一带,尤以枫坑团结岩、盘坑鸡爪坞、石井坑鹰窝岩等海拔600—900米区域品质最优。
分类
传统手工炒青:炭火烚干20小时,汤色杏黄,叶底嫩匀,具“佛手韵”果香。
机制改良类:机械脱水结合传统工艺,缩短工时,保持墨绿外观与清汤品质。
竹篓摊晾类:鲜叶竹篓摊晾增香,外形卷曲紧结,花果香显著。
茶树
主栽品种为 涌溪柳叶种(中型灌木),叶形椭圆肥厚,主脉弯曲,叶缘锯齿稀疏。鲜叶要求一芽二叶初展,无紫芽、劣变或杂质,抗逆性强,单产高于普通乌龙茶品种。
等级
特级:腰圆紧结重实,清花香高爽持久,汤色嫩绿鲜亮,滋味鲜醇爽回甘,叶底嫩绿肥厚成朵。
一级:腰圆紧结重实,清香高爽持久,汤色浅绿明亮,滋味鲜厚耐泡,叶底嫩黄绿肥厚。
二级:较圆紧结重实,栗香明显,汤色黄绿较明,滋味纯正鲜浓,叶底嫩黄绿肥壮。
三级:较圆较紧,具香气,汤色黄绿,滋味纯正较浓,叶底黄绿。
外形
腰圆形,颗粒状,紧结重实
香气
清花香,栗香,兰花香
滋味
醇厚,鲜爽,甘(甜味),回甘
功效
明目,止渴生津,清热,消暑,醒酒,去肥腻,消食
(注:黄酮类物质含量居乌龙茶之首,锌元素突出,显著强化降血压血脂、软化心脑血管功效。)
工艺
杀青→揉捻→炒头坯→复揉→炒二坯→摊放→掰老锅→分筛
工艺特点:轻晒青、手工烚干20小时,复包揉塑形,形成“绿叶红镶边”;机制工艺缩短工时,保持墨绿外观。
冲泡
玻璃杯或白瓷盖碗,水温85℃。投茶比例1:50(5g茶/250ml水)。首泡润茶快速倒出;二泡注水沿杯壁缓流,浸泡10秒;后续递增5—10秒,可冲泡4—5次。
品饮
品饮时先闻杯盖兰花香,观汤色杏黄清澈;小口慢饮感受醇厚回甘。忌空腹饮用,避免过量致苦涩;叶底需嫩绿微黄、红边明显。储藏需密封防潮,冷藏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