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 26530-2011 地理标志产品 崂山绿茶
前言
本标准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 78 号《地 理 标 志 产 品 保 护 规 定》、GB/T17924
《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通用要求》和 GB/T1.1《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制定。
本标准由全国原产地域产品标准化工作组(SAC/WG4)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青岛万里江茶业有限公司、青岛北方茶叶研究所、青岛市崂山区质量协会、青岛市
崂山区科学技术局、青岛市崂山区农林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江崇焕、彭正云、姜星、张勇、汪东风、谭秀娟、林志恩、边全宝。
地理标志产品 崂山绿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崂山绿茶地理标志产品的术语和定义、保护范围、分类、等级和实物标准样、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保护的地理标志产品崂山绿茶。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2762 食品中污染物限量
GB2763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GB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8302 茶 取样
GB/T8304 茶 水分测定
GB/T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8306 茶 总灰分测定
GB/T8310 茶 粗纤维测定
GB/T8311 茶 粉末和碎茶含量测定
GB/T8314 茶 游离氨基酸总量测定
GB/T14487 茶叶感官审评术语
GB/T17924 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通用要求
GB/T23776 茶叶感官审评方法
NY/T5018 无公害食品 茶叶生产技术规程
NY/T5020 无公害食品 茶叶产地环境条件
SB/T10035 茶叶销售包装通用技术条件
JJF1070 定量包装商品净含量计量检验规则
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定量包装商品计量监督管理办法
3 术语和定义
GB/T14487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崂山绿茶 Laoshan green tea
在本标准第4章规定的范围内,选用适宜的茶树品种进行繁育和栽培,用特有的工艺加工制作而成,具有“叶片厚、豌豆香、滋味浓、耐冲泡”品质特征的绿茶。
4 保护范围
崂山绿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批准的范围,即青岛市崂山区的中韩街道、沙子口街道、王哥庄街道、北宅街道现辖行政区域,见附录A。
5 分类、等级和实物标准样
5.1 分类
崂山绿茶产品按鲜叶采摘季节分为春茶、夏茶、秋茶;按鲜叶原料和加工要求的不同,分为卷曲形绿茶和扁形绿茶两类。
5.2 等级
按感官品质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个等级。
5.3 实物标准样
各等级产品设一个实物标准样,样品每三年更换一次。
6 要求
6.1 自然环境
6.1.1 地理位置
青岛市崂山区位于山东半岛南部,青岛市东南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6°03′~36°20′,东经120°24′~120°43′。东、南濒黄海,西邻青岛市区,北接青岛市城阳区和即墨市。总面积389.34km2,海岸线长103.7km。
6.1.2 气候特点
受海洋性气候影响的暖温湿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无严寒,春季回温慢,夏无酷暑,炎热期短,多雾,秋季寡照,昼夜温差大,年平均气温12.4 °C左右,无霜期233d左右,平均降水量650mm~900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0%左右,年均有雾日50d左右,日照时数2500h~2700h,气温达10 °C以上的茶树生长天数平均为233d左右,有效积温4317.3 °C。
6.1.3 土壤
呈酸性或微酸性,pH值4.5~6.5,土质较厚、有机质含量高、地力肥沃,地下水位在80cm 以下。
6.2 栽培与采摘技术
参见附录 B。
6.3 加工工艺
卷曲形绿茶:摊青→杀青→揉捻→二青→做形、烘干→提香→包装。
扁形绿茶:摊青→杀青→理条→做形(压扁)→辉干→包装。
6.4 质量指标
6.4.1 感官指标
无劣变,无异味,无非茶类夹杂物、添加剂,卷曲形绿茶的感官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扁形绿茶的感官指标应符合表2的规定。
6.4.2 理化指标
崂山绿茶的理化指标应符合表3的规定。
6.4.3 卫生指标
污染物限量指标应符合 GB2762规定,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指标应符合 GB2763规定。
6.4.4 净含量负偏差
定量包装规格由企业自定,单件定量包装茶叶的净含量负偏差应符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令[2005]第75号规定。
7 试验方法
7.1 感官指标
按 GB/T23776规定执行。
7.2 理化指标
7.2.1 水分按 GB/T8304规定执行。
7.2.2 水浸出物按 GB/T8305规定执行。
7.2.3 总灰分按 GB/T8306规定执行。
7.2.4 粗纤维按 GB/T8310规定执行。
7.2.5 碎末茶按 GB/T8311规定执行。
7.2.6 游离氨基酸总量按 GB/T8314规定执行。
7.3 卫生指标
7.3.1 污染物限量指标按 GB2762规定方法执行。
7.3.2 农药最大残留限量指标按 GB2763规定方法执行。
7.4 净含量
按JJF1070规定执行。
8 检验规则
8.1 批次
在生产和加工过程中形成的独立数量的产品为一批,同批产品的品质和规格应一致。
8.2 取样
按 GB/T8302规定执行。
8.3 出厂检验
正常情况下,应对标签、感官指标、水分、碎末茶、净含量负偏差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并附产品质量检验合格证方能出厂。
8.4 型式检验
8.4.1 型式检验为全项目检验。
8.4.2 型式检验在下列情况之一下进行:
a) 首次批量生产前;
b) 原料、工艺、机具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产品质量时;
c) 停产一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d)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8.5 判定规则
8.5.1 凡有劣变、有污染、有异味或卫生指标有一项不合格的产品,均判为不合格产品。
8.5.2 除卫生指标外,理化指标有一项不合格或感官指标不符合判定级别的,应在原批产品中加倍抽取样本复检,复检中感官指标或理化指标不合格的,判该批产品为不合格产品。
8.5.3 对检验结果有争议的,应对留存样进行复检,或在同批产品中重新按 GB/T8302规定加倍抽样,重新抽样应有争议双方会同进行,对有争议项目复检,以复检结果为准。
9 标志、标签、包装、运输、贮存
9.1 标志
运输包装箱的图示标志应符合 GB/T191的规定。
9.2 标签
标签应符合 GB7718规定与相关规定。
9.3 包装
包装容器应干燥、清洁、无异味、无毒,不影响茶叶品质。接触茶叶的包装材料应符合 SB/T10035的规定。
9.4 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干燥、阴凉、无异味、无污染;运输时应防潮、防雨、防暴晒;装卸时轻装轻卸,防撞击,防重压,严禁与有毒、有异气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9.5 贮存
应贮存于清洁、干燥、阴凉、无异味的专用仓库中,仓库周围应无异味。贮存仓库不得使用化学合成的杀虫剂、灭鼠剂及防霉剂。在本标准规定的运输、贮存条件下,崂山绿茶的保质期不得低于12个月。
附录A
(规范性附录)
附录B
(资料性附录)
栽培与采摘技术
B.1 茶树栽培
B.1.1 茶树品种
选用龙井43、福鼎大白茶、鸠坑、龙井长叶、黄山群体种、福安大白茶、祁门种等抗逆性强,有良好农艺性的茶树优良品种。
B.1.2 种植方式
采用双行或单行种植。
B.1.3 茶园环境
环境条件应满足 NY/T5020的要求。
B.1.4 新建茶园
B.1.4.1 园地选择与规划
园地选择、规划和茶树种植按 NY/T5018的要求进行。
B.1.4.2 园地整理与施肥
茶园深翻80cm以 上,做到地面平整。 挖宽60cm~80cm,深 度60cm的种植沟,把底肥施在30cm~50cm处,把肥料和生土搅拌均匀,然后回填土,其顺序按出土的先后,把熟土放在上层,区田与畦埂有10cm 的高差。
B.1.4.3 播种
每穴5~6粒种,出苗后定3~4株健壮苗。
B.1.4.4 茶苗栽植
茶苗栽植的时间宜春、秋两季进行,适当深栽,浇足定根水后定高15cm,并保好墒。
B.2 茶园管理
B.2.1 土壤管理
B.2.1.1 耕锄除草:分别于春茶前后、夏茶后进行茶园浅耕,深度5cm~10cm,以疏松土壤,增强土壤通透性。于“白露”前后进行茶园深耕,深度10cm~15cm。
B.2.1.2 茶园铺草:于春茶结束后进行茶园行间铺草,厚度10cm~15cm,以利于调节地温,抑制杂草生长,减少水土流失。
B.2.2 施肥
B.2.2.1 施肥时期:在3月中旬施催芽肥,在6月上旬到8月下旬期间施追肥,在10月中旬施基肥 。
B.2.2.2 肥料种类:基肥主要为农家有机肥或商品有机肥配合部分无机(矿质)肥料或微生物肥料,追肥主要为腐熟后的有机液肥或硫酸钾复合肥加尿素,应符合 NY/T5018推荐使用的肥料。
B.2.3 病虫害防治
以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必要时采用化学防治,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品种,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使用农药品种应符合 NY/T5018规定,严禁使用国家明令禁止在茶树上使用的农药。
B.2.4 茶树修剪
根据茶树树龄、长势和修剪目的分别采用定型修剪、轻修剪、深修剪、重修剪、台刈等方法,培养树冠,复壮树势。修剪在3月上旬进行。茶树速成高产茶园一般经过两次定型修剪进入投产期,幼龄茶园“以采代剪,培养茶蓬”,控制茶蓬高在45cm~70cm。
B.2.5 越冬管理
投产茶园宜采用浇足越冬水、茶行铺草、蓬面盖草、搭风障等方法进行越冬管理。也可用塑料薄膜覆盖,也可建立冬暖式大棚,以防茶树冬季冻害。覆膜的要从“春分”左右开始两头通风,“清明”前后撤除,以防温湿度过高影响茶树正常生长。
B.2.6 鲜叶
B.2.6.1 鲜叶组成
崂山绿茶各级的鲜叶组成见表 B.1。
B.2.6.2 采摘
B.2.6.2.1 幼龄茶园的采摘坚持“以养为主,以采为辅,打顶护边,采高养低,多留少采,轻养茶蓬 ”的原则 。对3龄以上的投产茶园,春季当蓬面上有5%~10%,夏季有10%左右的芽梢达到可采时开采。各级茶要分期、分批、多次勤采,采高留低,采中央,留两侧,做到“合理、及时、分批、多次采”,采养结合。
B.2.6.2.2 采摘方法:宜采用提手采,保持芽叶完整。
B.2.6.2.3 采摘时间:每年4月中下旬至9月底为采摘期。
B.2.6.3 装运
B.2.6.3.1 盛装鲜叶的器具,应采用清洁、通风性能良好的竹篾、网眼茶篮或篓篮,盛装量以不影响鲜叶品质为宜。不宜使用布袋、塑料袋等软包装材料。
B.2.6.3.2 在鲜叶盛装、集运与贮存过程中,应注意轻放、轻压、薄摊、勤翻等,以减少机械损伤。切忌重压、日晒、雨淋,严防鲜叶升温变质,影响产品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