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茶——到底是怎么个「黄」法?

黄茶——到底是怎么个「黄」法?

很多人都喝过君山银针、沩山毛尖等茶,但是对于黄茶这个茶类却是不那么熟悉。那么到底什么是黄茶呢?今天来给大家介绍介绍。

关于黄茶的知识介绍

黄茶属于中国的特产。黄茶按照鲜叶老嫩芽叶的大小又分为黄芽茶、黄小茶和黄大茶。黄茶属于轻发酵茶类,加工工艺与绿茶相似,只是在干燥过程的前后,增加一道“焖黄”的工艺。

黄茶的加工过程为:鲜叶杀青揉捻—— 闷黄、干燥。黄茶的杀青、揉捻、干燥等工序均与绿茶制法相似,其最重要的工序在于闷黄,这是形成黄茶特点的关键,主要做法是将杀青和揉捻后的茶叶用纸包好,或堆积后以湿布盖之,时间以几十分钟或几个小时不等,促使茶坯在水热作用下进行非酶性的自动氧化,形成黄色。

闷黄

黄茶制作“闷黄”是关键工序,其实质是在温和的湿热作用(含残余酶)条件下,使茶多酚类轻度氧化、多糖类部分水解等化学反应;

在此过程中,“黄变”仅为表象,“转味”是“实质”,由此奠定了黄茶的品质形成。

黄茶制作的“闷黄”仅仅是一个统称,具体方式有“堆闷”、“包黄”、“渥闷”“堆黄”、“摊黄”等手法或称呼,这些手法相通之处都是促进或利于“湿热黄变”。

茶叶图片

黄茶制作的“闷黄”不只是一道工序,而在不同工序及环节的多次 “闷黄”,逐步发生“湿热黄变”;为此,用“炒”、“烘”、“焙”等手段加热茶坯及散发水分,以“堆”、“摊”、“放”等处理来保温或散热,以“湿坯”或“干坯”等条件来调节水分,都是为了利于“闷黄”及逐步“湿热黄变”,以促进黄茶品质的形成。

黄茶拥有着长久的历史,但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观察方法也赋予了黄茶不同的概念。历史上最早的黄茶是根据茶树的品种原有特征,茶树生长的芽叶自然显露黄色来说的。唐朝时期享有盛名的安徽寿州黄

茶和作为贡茶的四川蒙顶黄芽,都因芽叶自然发黄而得名 。

茶叶图片
黄茶有哪些功效作用?

黄茶具有消除疲劳、提神醒脑、消食化滞等功效。黄茶是沤茶,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有益脾胃,能解决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身材肥胖等问题。黄茶中的茶多酚、氨基酸、维生素等,对防止食道癌有明显功效。

黄茶是沤茶,在沤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消化酶,对脾胃最有好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懒动肥胖,都可饮而化之。而温州黄汤能更好地发挥黄茶原茶的功能,温州黄汤更能穿入脂肪细胞,使脂肪细胞在消化酶的作用下恢复代谢功能,将脂肪化除。

黄茶富含氨基酸、可溶糖、维生素等丰富营养物质,对防治食道癌有明显功效。黄茶鲜叶中天然物质保留有85%以上,而这些物质对防癌、抗癌、杀菌、消炎均有特殊效果,为其他茶叶所不及。

黄茶该如何冲泡?

黄茶冲泡最重要的是要茶具,泡茶的茶具要讲究。用玻璃杯或盖碗,尤以玻璃杯泡君山银针为最佳,可欣赏茶叶似群笋破土,缓缓升降,堆绿叠翠,有“三起三落”的妙趣奇观。

按泡茶具容量置入四分之一茶叶,水温保持八十五摄氏度左右最佳。第一泡在三十秒,后面两泡分别为六十秒和两分钟。

简易冲泡黄茶的方法有:取5-8克左右的黄茶叶,放到茶壶里,加入少许85-90度左右的开水,浸泡大约30秒。然后再注入适量沸水,闷泡大约120秒即可饮用。饮用后留三分之一茶壶的水量,续水进行第二泡。

但是要注意的是冲泡黄茶时,应注意控制茶叶量,避免冲泡出来的茶汤过浓或过淡。同时需要用85-90度左右的沸水冲泡,才能更好的唤醒黄茶的茶性。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