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观音凉了,怪谁?

铁观音凉了,怪谁?

铁观音在2002年到2012年间,纵横大江南北,叱咤风云。然而盛极转衰,2012年之后市场迅猛下滑,如今俨然成了趴窝的瘦骆驼,无人问津。

铁观音凉了,怪谁?
茶叶图片
第一,良莠不齐。

随着铁观音的普遍销售良莠不齐,价格从几十元到数万元不等,包装上千奇百怪,一般品饮者又几乎说不出区别所在,渐渐的感觉高价买是在买包装,不实在,低到几十元一斤的报价,又不放心,送礼也不够档次,于是转而寻找其他更清晰更易识别的茶了。

第二,过于复杂。

经销商总是在宣讲正宗,高山,真假,拼配等,市场上也充满了正炒,消青,脱酸,清香型,浓香型,炭香型,鲜香型,果香型,韵香型,老铁,红铁,黑铁,观音黄,观音王等各种讲究和说法,这就造成了消费者迷茫,难以下手。

有一句话说的好,过分的谦虚等于骄傲,那过多的选择也会令人无从选择,何况现在有这么多选择障碍症的人呢。

第三,审美疲劳。

人性里喜新厌旧的成份开始发挥作用了,太常见就不新奇,喝铁观音显得没个性,太势俗,无法找到优越感,加之其他茶类的兴起,人们逐渐的转移了注意力。

第四,成在香气,败在香气。

铁观音过分追求香气,造成工艺都围绕香气来进行,逐渐忽略了色,香,味,型,韵,气的协调发展,很多是叶底受热,叶张不均,颜色翠绿的发蓝,酸香,青草气趋于常见,发酵日益降低,到后来出现了脾胃虚弱的人喝不下去了,导致铁“观音太寒伤胃”这句话广为流传开来,吓得老客离开,新人又不敢尝试。

第五,自乱阵脚。

一部分厂商发现苗头不对,乱了阵脚,赶紧调整策略,把清香铁观音通过电焙改成浓香,火香型,重点推荐老铁,一时间,泥沙俱下,优劣掺杂,扬短避长,又走回了老路。

而涉及烘焙工艺,哪里是武夷山潮州等地的对手啊?结果是弄成什么样的都有,有的一口下去,嘴里都是糊味,药味,把剩下的一部分人也给喝恶心了,惜胃的大多跑到武夷山选茶喝了。

第六,价格混乱。

在铁观音热销的那几年里,一些村镇四季都采收,夏冬季的质量差些,低至30块钱50块钱一斤都有人销售,这就造成了铁观音价格的混乱,造成了铁观音不值钱的感觉。如果卖不掉就会拼配进春秋季的茶里,虽然降低了成本,也拉低了质量。

第七,原料品质下滑。

另一个被忽略的就是树种问题,许多人误以为铁观音是固定的一种茶树,其实是可以细分成纯种铁观音,如红心观音或红样观音,纯种铁观音,如红英观音、白心尾观音、白样观音和薄叶观音及竹叶铁观音,竹叶铁观音,原生铁观音,清新铁观音,歪尾铁观音等等为原料做成的铁观音也必然形成一些差异。

但愿它不要再瞎折腾了,也别忙于有病乱投医,要安稳的做好自己。折服也是肃清市场乱象的好机会,如果未来地方行政监管得当,实行原产地认证识别,市场准入证制度,规范工艺,包装,生产监控,只保留传统烘焙,正炒消青工艺,推广手工制茶与机器制茶并行,每年只做春茶,秋茶两季茶,内销外销分化管理,严把分级,卫生,有机生产等方面,那么它是最有希望征服世界的茶。

经历过铁观音兴衰整个过程的人,更能看清楚普洱热,安化黑茶热,金骏眉热,老白茶热这背后的隐患和危机四伏,事物发展是有其必然规律的,有高峰必有深谷,大热大兴的茶都离人走茶凉的那一天不会太遥远,那么让我们共同期待铁观音在下一次轮回中再度崛起吧。

本文由茶玩家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文章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