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德红茶
英德红茶是以英红九号、传统大叶种(凤凰水仙、连南大叶、罗坑大叶、云南大叶等地方群体品种)以及广东省育成的其它无性系中小叶茶树品种的鲜叶为原料,按照特定工艺加工而成的红茶。
发展历史
唐代起源:1200多年前《茶经》记载韶州(含英德)产茶,明代成为贡茶。
现代创制:1956年引种云南大叶种茶成功,1959年首批英德红茶问世并出口创汇。1964年制订全国红碎茶标准,1986年建成国家级出口基地。
当代发展:2010年注册地理标志商标,2020年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互认清单,2025年综合产值目标突破百亿。
生长环境
气候: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20.7℃,年降水量1876.8mm,湿度79%,无霜期317天。
土壤:红黄壤为主,pH值4.5-5.5,有机质丰富,富含硒、碘等矿物质。
地貌:喀斯特丘陵山区,海拔100-500米,终年云雾缭绕,漫射光充足。
产区
产区范围:广东省英德市全境(东经112°45′-113°55′,北纬23°50′-24°33′)。
核心产区:英东、英中、英西北、英西南四大茶区,其中英红镇、大坞山为传统优质产区。
分类
按工艺分类:
英德红条茶:传统条索状红茶,分特级至三级。
英红九号红条茶:高香型品种茶,分金毫茶(特级一等)、金毛毫(特级二等)、一级至三级。
英德红碎茶:颗粒碎茶,分叶茶、碎茶1-6号、片茶、末茶9个花色。
按风味分类:
荔枝红茶:20世纪50年代创制,红茶吸收荔枝汁,具荔枝芬芳。
茶树
主栽 云南大叶种(占比70%)、凤凰水仙及自主培育品种:
英红九号:广东省农科院选育,高香型,茶多酚37%、氨基酸2.0%,适制金毫茶。
英红一号/五岭红:耐寒抗旱,一芽二叶百芽重45克。
等级
根据 GH/T 1243-2019 的定义,英德红茶按照茶树品种不同分为英德红茶(英红九号)、英德红茶(传统大叶种)、英德红茶(中小叶种)三类。
英德红茶(英红九号)分为特级一等(金毫)、特级二等(金毛毫)、一级、二级、三级5个等级。
英德红茶(传统大叶种)和英德红茶(中小叶种)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四级5个等级。
根据 DB44/T 300-2006 的定义,英德红茶包括英德红条茶和英德红碎茶两大类。
英德红条茶分金毫茶和普通红条茶2个花色,金毫茶分金毫特等、金毫一等、金毫二等3个等级,普通红条茶分为特级、一级、二级、三级4个等级。
英德红碎茶分叶茶、碎茶一号、碎茶二号、碎茶三号、碎茶四号、碎茶五号、碎茶六号、片茶、末茶、副茶10个花色。
外形
条索状,颗粒状(紧结重实),金毫显露(新增)
香气
蜜香(主调),花香(兰花香/玫瑰香),果香(熟桃香)
滋味
醇厚,鲜爽,甘(甜味),浓(强烈口感)
功效
暖胃护胃(儿茶素舒缓胃黏膜),降脂消食(茶多酚促脂肪分解效率为普通红茶1.8倍),抗氧化(茶黄素清除自由基能力为维E的18倍)。
工艺
鲜叶萎凋(12小时)→揉捻(手工“抛闷捞抖”)→发酵(30-50分钟,室温25-28℃)→干燥(毛火110℃→足火60℃)
工艺特点:重萎凋轻发酵(70%程度),传统槐炭烘笼定香,可长期储存。
冲泡
茶具:白瓷盖碗/玻璃杯;水温:90-95℃(沸水静置1分钟);茶水比:1:30(5克茶/150ml)。
温杯投茶,注水1/3润茶,5秒倒出洗茶;
环壁注满,首泡10秒出汤,每泡递增5秒,可冲5-7泡。
品饮
注意事项:
忌空腹饮用(鞣酸刺激胃黏膜);
避免水温>95℃或闷泡超30秒(防苦涩及香气流失);
新茶需陈放1月去火气,特级茶密封冷藏(0-5℃)防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