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茶录》来了,一本书感受民国文人茶事
茶业中兴高光时刻 战乱时代
同呼吸 共命运 家国一体
云贵川沪人文茶事 西迁东还
一群人 一杯茶 荣辱与共
继畅销书《民国茶范》《林徽因的下午茶》,茶文化研究者李明又一茶界力作《斗茶录:民国茶事写真》即将与读者见面。
这本书为“民国茶事三部曲”的第三部,以民国时期名家的茶诗往来为线索,展示了在战争背景下民国文人的生活及创作日常,涉及包括大学西迁、茶厂初建与发展,以及茶专业的大学建制等重大历史事件及茶业发展的关键事件。作者以茶入手,以茶诗创作的交集为骨架,铺就了动荡时期的历史画卷。
诚如作者所言,“那些因茶而形成的典故、风俗、人物,隐藏在历史和诗词中,也漂移在日常生活中。”因此,这些跌宕历史中留下的吉光片羽也成为我们亲近往事、感受茶的亲切小径。
李明
云南昭通人,现居昆明。
作家,茶文化研究者、文史爱好者,从事茶文化研究与写作多年。
已出版“民国茶事”系列作品《民国茶范:与大师喝茶的日子》《林徽因的下午茶》,另参与编撰图书三部。
《斗茶录》由相互独立又有一定关联的五个部分组成。《斗茶诗》所述茶事始于 1939 年成都雅集,参与聚会者既是友朋又是才子,即席赋诗,相互之间叠韵唱和,汇集成规模庞大的斗茶诗。柳亚子、郭沫若、董必武所作斗茶诗与雅集没有直接关系,却也是人际关系和抗战底色的真实反映。《普洱茶》从茶诗视角窥探普洱茶在历史中的蛛丝马迹。《采茶辞》所述茶事发生于1942年,胡浩川带队到重庆巴岳山采茶并作采茶诗,参与唱和者包括其同事、学生和朋友。在他们身上,可以窥探 20 世纪茶人精神。《湄江吟》所述茶事发生于 1943 年,部分浙江大学教授在湄潭自发结社,留下了宝贵的雅集茶诗。《煮茗图》梳理彭鹤濂《红茶山房煮茗图》相关题咏。上述五个部分将茶诗解读、文化阐释、人际交往融于一体,形成诗中有茶、茶中有诗、以诗观史、以史观人路径,呈现别样文化风景、交往图景和人物侧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