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上的绝代芳华
“仕女”一词代表我国古代美丽聪慧的女子,所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那些美丽聪慧的女子是世间尤物,为众人所爱,这正是中国仕女画经久不衰的原因。
仕女画又称“美人画”,画家在画中对“美”进行定义和寄托,在画中塑造心仪的“美”。若要讨论起美人图来,中国历代绘画作品中不乏经典,如唐代周昉的《挥扇仕女图》,明代唐寅的《吹箫图》《画班姬团扇图》,清代焦秉贞、冷枚的仕女图册等等。
从纸墨上跳脱到瓷器绘画上的美人,则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盛行,且世人皆称康熙时期为最美。清末《陶雅》称:“瓷器最重画工,雍正以花卉最工,人物则不及康熙远甚,尤以画美人之瓶罐,不能见重于后世。”
明末清初版画的盛行仕女瓷器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当异彩纷呈的版画被引入瓷器绘画后,景德镇画匠偏于一隅的视野被完全打开,临摹故事插图到瓷器上更加用心。他们并不是原封不动的照葫芦画瓢,而是利用自己的想象力为画片增加细节,渲染上各种颜色,使故事人物和画面更加形象。
当那些细腻的描写香闺动静的版画被用于瓷器之中,纸墨的黑白被颜色填补,配上了淡雅柔和的五彩色调,才子佳人故事更加动人。
很多人都知道,瓷上纹饰尤以人物纹最为难得。仕女图更是施画更为精致,美人们头发一定是一丝不苟的挽起,或着优雅的头饰,内外衣服一定是层次分明的,胸襟的排扣整齐排列,宽袍大袖,衣裾飘飘。
仕女的脸一定是秀丽而端庄的,或丰满或清瘦,嘴唇与脸颊一定非常精细地施着淡淡的妆彩,想必创作者也如现在妆容师般精心的、耐心的、不紧不慢的、淡描浓着……
与书画作品不同,瓷上仕女尤其动人的是传达的情感、趣味和自由的氛围。她们多为倚着窗棂,或站或坐,神情一定温柔婉约而含蓄、含羞,看着摆弄着那个时代属于女人们能干的精致事儿,比起版画或者书画里,显然瓷器上的仕女更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