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瓷上的“君子之竹”
竹与梅、松
被古人冠以"岁寒三友"之名
又与兰、梅、菊
并称为"四君子"
都是历代文人雅士尽情讴歌描绘的对象,常常通过竹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道德情操。因为她挺拔向上,不惧严寒风霜的摧残,疾风知劲竹,那种高风亮节的气质为古人所喜爱。中国文人墨客把竹子空心、挺直、四季青等生长特性赋予人格化的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等精神文化象征。
竹纹,作为明清陶瓷装饰的常见纹样,其高风亮节的品质为古代文人们所推崇。竹为常绿植物。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关于竹的诗篇: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竹修长挺拔,有昂扬绝俗之姿;疏朗潇洒,有旷达君子之态;苍翠葱葱,四时常绿,有傲霜斗雪之志;下实上虚,中通外直,有律己虚心之操,因而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中,竹既是高风亮节,刚正不阿的象征,又是谦虚淡泊,潇洒俊逸的化身。
白居易在《养竹记》中
从本固、竹直、心虚、节贞
四个方面概括了竹的高尚品格。
宋代已零星见有竹纹,元代时竹纹多在蕉石瓜果图中作为辅助纹饰,竹干、叶皆单笔勾绘,竹叶大小参差,有的竹枝上有藤蔓缠绕,别有韵味。其画法是一笔点划,竹枝瘦劲挺拔,竹叶繁密肥润,与明初双勾填色的绘法截然不同。
明代以后,竹纹饰逐渐成熟,瓷上竹叶肥大密集,采用了双勾填色的绘画手法,竹叶呈放射状,有清晰的竹节。同时竹纹饰还刻意追求竹子的摇曳风姿,在釉质滋润光泽,胎质洁白细腻,浅淡的青花呈色的映衬下美轮美奂,构图疏朗大方,层次感强烈,极具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