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上人物纹变迁史
中国陶瓷上出现绘有人物题材的图案,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闻名遐迩的“舞蹈纹彩陶盆”就是在青海大同县孙家寨出土的,它刻画的是一群少女手拉手跳舞的场景。唐朝长沙窗釉下彩的开创,开辟了用绘画技巧去美化瓷器的新技法,出现了如竹林七贤为装饰主体的人物图案。唐代的青花瓷开辟了釉下彩的先河经过发展演变,至元代开始得到巨大发展。元代是陶瓷发展历史上的第一个高峰。
元代制瓷匠人们通过传统的描绘手法,在素胎之上用蓝色纹饰陪衬起来,使之呈现鲜艳、明亮、干净的色泽,简单而优雅的画面中又饱含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趣。特别是以历史故事神话等题材的元青花人物纹饰,其存世量更是极为少见,对后世亦影响深远。
明清时代青花的绘画技法开始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画技法相结合,并吸收和借鉴了其技法的精华元素。受当时社会制度的影响,成化时期多为尊佛重道,青花瓷器的装饰纹饰也大部分用佛杆、佛花、八宝及梵文做装饰。嘉靖时期的代表器形是大盖罐,主要饰以婴戏纹。而嘉靖青花由于道教的兴盛,人物纹饰多以仙人的姿态出现,如八仙过海、仙人祝寿,辅以天上的云鹤、海上的异兽,海水以波纹为主,波浪纹与前期有明显不同。画法上是先画线,后罩色。明代常见的婴戏图,儿童的头部特点是特别粗大。一般釆用简单的写意描绘,比较常见的场景有放风筝、戏球等等。
清代的青花人物画具有很强的继承性,例如明代常见的山林逸士图、婴戏图、八仙图和三国故事等,到清代仍然出现,而且种类繁多,题材更加广泛和富有特色。清代人物画相比明代来说新出现的有英雄人物、文化名人和市井俗子等。在清代以前的青花人物画中,关于市井生活的描写十分罕见,清中期人物画中不仅有街市全景,而且还包括市井人物画。清代青花瓷画中同样有婴戏题材,但其特点与明代有些不同。清代婴戏图的头部与身体的比例恰到好处,内容题材较为宽泛。多半采用双勾分水的画法,所绘人物比较写实和逼真。图形精粗不一,雅俗皆有。
几千年来,青花瓷上人物纹那跃于瓷上的人间烟火气息一直受世人青睐,而随着朝代不停发生改变的人物形象也让考古学家对不同时代古人的生活背景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也是瓷艺瑰宝附加的独特人文价值之所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