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民间青花艺术风格上千年的"渣胎碗”
景德镇瓷圈有句俗话说,“若要赶,做渣胎碗”。所谓的“渣胎碗”,又称“灰可器”,是景德镇瓷业的专业术语。由于柴窑烧制很难达到1300度以上高温,而器物越大,需要烧熟的时间越长,青花瓷则需要最好的窑位。
所以烧制时,窑内必须放满瓷器,否则窑内一是成本太高,再者气氛很难掌握,所以大量的粗货被生产出来填满低温窑位,用的也是下脚料(胎,釉,彩都是)。这就是所谓的渣胎碗,这种器物当时大量烧制,价格不高,用于民间。
渣胎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在清乾隆年间,渣胎碗产量达景德镇日用瓷的五分之一,月产量近100万筒,当时是每个平民百姓家中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必需品,可谓盛极一时,这样一个几乎曾经人手一只的渣胎碗,无形中影响着景德镇民间青花的风格特征。
渣胎碗瓷质粗糙,料色青灰,得以相继生产近千年,归根于它具有适应大众的朴素的审美情趣。渣胎碗曾是批量生产的、实用的日用瓷,为了每天数百、上千件瓷器的生产,对画工们的绘制要求快速而准确。也正是在这种条件下,形成了景德镇民间青花简练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倾向。
是谁首创此碗,说法不一。有说是安徽省繁昌县柯家寨“繁昌窑”的瓷工逃难来到景德镇谋生时,因人地两生,又短缺创业资金及生产资料,只好利用坯坊中清出的下脚废料,也就是镇巴佬所说的“脚板屎”做些粗瓷碗,再画上青花去烧,藉此卖钱糊口。他们虽流落景德镇,但念念不忘家乡情,因而在瓷碗坯胎上挥画时,传达了“唯有山茶偏耐久”、“两地蒹葭昨溯伊”、“东风且伴蔷薇住”、“青白无言告家翁”的游子情愫。
还有说是景德镇一家大坯房的老板,发现自己的坯房里每个月都有许多泥脚料、坯脚料被清理倒掉,觉得很可惜。于是,就交代瓷工们将这些下脚废料收集起来,做一些粗瓷碗作为福利发给瓷工。此举,受到景德镇广大坯房老板和窑老板的效仿和推崇。从此,以瓷器作为瓷工福利的规矩自然形成,直到景德镇陶瓷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改制才逐渐消失。
有着悠久青花历史的渣胎碗逐渐淡出历史潮流的同时,外国人却将其视为富有中国民间风味的青花瓷珍品。因此,如今渣胎碗的价值也逐渐被世人了解,这未尝不是一件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