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教你分清相似度99%的蟠螭纹与龙纹
在华夏文明中龙作为神话动物,成为民族图腾,被供奉数千年。因为龙的地位尊崇,一些很像龙的神话动物也同样成为祥瑞神物,譬如蟠螭。
蟠螭是龙属的蛇状神物,是一种没有角的早期龙,对蟠螭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指黄色的无角龙,另一种是指雌性的龙,在《汉书·司马相如传》中就有“赤螭,雌龙也”的注释。《广雅》集里就有“无角曰螭龙”的记述。
蟠螭纹
虽然现代资料普遍将“螭”解释为“古代传说中一种没有角的龙” ,然而从明清官窑瓷看,器中所绘螭龙多独角,偶尔双角,几乎没有无角情况。因此,对螭的解释还应以“若龙而黄” 更显妥当。因“若龙”,人们通常就称其为“螭龙”,又因雕、绘螭纹多做“蟠(即盘曲之意)”状,因此又谓其“蟠螭”。
蟠螭纹是作为瓷器装饰纹样,多见于明清官窑。从明代螭龙纹的形体特征看,当时的螭龙皆为四足,爪数可细分为三爪、四爪、五爪三大类。总体来看,强悍雄健的体魄、造型与当时流行的永宣龙纹极为相似,仅是身上缺少鳞片、头部独角、尾部呈卷草形状。
明代螭龙唇上无两条龙须,这点也与普通龙纹略有差别。另外,宣德螭龙还经常口叼灵芝,可能是借鉴夔龙口含西蕃莲的结果。
进入清代后的御厂螭龙发展较为迅速,应用广泛,不论纹饰种类还是器物造型都较以往出现不少改进,变化比较明显。
首先,清代官窑瓷中出现唇上带龙须的螭龙图。带须螭龙在清代也相当少见,但无疑与明代无须螭龙形成一定对比,称得上清代螭龙的发展变化之一。其次,一扫明朝俱为龙爪螭龙现象,清代开始出现兽足螭龙,该变化较夔纹足部相同变化略有些晚。另外,部分螭龙口中所含灵芝造型明显复杂化,这都说明螭龙纹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
螭龙纹器物类型也趋于多样化,这是清代御厂瓷造型发展大趋势所带动的必然结果;当螭纹逐渐应用于各类创新制品时,也进一步壮大了该类器物造型的队伍。
明代螭龙纹器物以青花、斗彩器为主,发展至清中期,已经广泛应用至各类单色釉、青花、釉里红、斗彩、粉彩等中,纹饰与釉色相互促进、变化,越发争奇斗艳。